新天水訊據武山縣融媒體中心消息,近年來,武山縣圍繞培育壯大富民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創新舉措,因地制宜,把光伏扶貧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大產業項目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的民生工程,積極銜接爭取,多方籌措資金,投資2.04億元,在榆盤河程、咀頭彭坡集中兩處建成村級光伏發電站48個,總裝機容量23.7兆瓦。目前已併網發電,該項目有效帶動3615戶貧困戶年均每戶增收3000元,為156個貧困村增加集體經濟積累1314.3萬元。
一是創新發展舉措,因地制宜謀劃發展「好思路」。為實現脫貧致富,武山縣大膽解放思想,利用荒山荒坡和光照資源,在充分調研、反覆論證的基礎上,決定發展光伏產業。及時加強與省市相關行業部門的彙報銜接,解決了建設模式、資金籌措、收益分配、輸電線路等諸多疑難問題。積極參加國家和省上組織的業務培訓,先後赴山東、江蘇等國內光伏項目發達地區和優勢企業考察學習,優化完善工作思路,制定了《武山縣光伏扶貧項目實施方案》,加快項目前期工作和落地建設,在榆盤鎮河程村流轉土地780畝,咀頭鄉彭坡村流轉土地595畝,共計流轉土地1375畝,集中建設總裝機容量23.7兆瓦的村級光伏發電站48個,帶動貧困戶3615戶。通過轉變發展思路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將原本看似價值不大的劣勢資源一舉轉變為優勢資源,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扶貧新路子。
二是整合有效資源,精準定位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是高位推動抓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全力抓,建立了鄉鎮、部門、企業「三位一體」和縣、鄉、村「三級聯動」工作機制,層層簽訂責任書,靠實相關單位的工作責任。二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多渠道籌措資金9108萬元,其中省預算內資金894萬元,財政扶貧資金3000萬元,48個貧困村扶貧產業到戶資金1094萬元,縣級涉農資金3120萬元,天津幫扶資金1000萬元。三是堅持全縣一盤棋。從相關部門抽調8名副科級幹部和25名精幹力量全程參與項目建設,全力抓好組織協調、土地流轉、外線接入、政策宣傳、群眾動員等保障服務工作。自籌資金1260萬元,為項目區配套建成了一批道路堤防工程,全力解決企業施工人員的房、水、電、暖等生活問題,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三是下足繡花功夫,壓實責任打造扶貧「新亮點」。一是撲下身子抓落實。為引導群眾主動支持配合項目建設,項目所在地兩個鄉鎮全力組織幹部進村入戶,為群眾講政策、算收入、作動員,做細做實群眾的思想工作,僅用1月時間就完成了榆盤鎮河程村和咀頭鄉彭坡村2個大區域電站建設選址,流轉土地780畝。二是優化服務強保障。為保障建設項目順利實施,縣上專門開通項目建設綠色通道,結合「放管服」改革,建立了項目聯審聯批、並聯審批制度,確定專人代辦服務,幫助企業及時完成環評、安評、穩評、水保、洪評、地災等各項前置審批。三是嚴格監管把質量。經公開招標確定光伏板組件出貨量全球第一和自持商業電站國內領先的江蘇晶科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項目施工企業,選擇光伏領域經驗豐富的蘭州開元監理公司作為項目工程質量監理,堅持高標準建設,實行全過程監管,項目工程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四是加快施工保進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施工企業堅持加班加點,輪番作業,小雨不停工、節假不休息,全力加快項目建設,僅用5個月時間全部完成了項目建設任務,成為近年來國內同類項目建設進度最快的項目之一。
四是打造精品工程,信守承諾保障收益「暖民心」。一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了確保光伏扶貧項目規範運行,發揮應有效益,實現「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目標,積極學習借鑑其他地區的經驗做法,成立了武山惠民新能源有限公司,與貧困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採用「設計、採購、施工、運維」全程服務的EPC總承包建設維護模式,對集中式光伏發電實行統一管理,對所有入股的貧困村進行按股份紅,有效節約了運營成本。二是做大光伏產業文章。為了進一步延長光伏產業鏈條,武山縣充分利用榆盤當地優勢資源,啟動建設了榆盤光伏農業旅遊觀光園,採取「大集中、小分散」和「光伏+中藥材+花卉」的建設模式,把光伏產業園與水簾洞國家4A級大景區等景區景點統籌規劃開發,精心打造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觀光帶,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三是兌現光伏收益承諾。為了確保群眾受益不受影響,按期兌現政府承諾,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主動擔當,咬緊牙關,克服困難,向群眾支付分紅資金1080.3萬元,按期兌現了為民承諾。2019年完成併網發電,帶動全縣156個貧困村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3615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穩定達到或超過貧困村退出標準,貧困群眾獲得了持續穩定的收入。光伏項目的建成運營,穩定提高了貧困群眾的收入,並有效破解了部分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的難題,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民心工程、陽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