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師對於「家校溝通」有著不少困惑。多少種家長,就得有多少種適合的溝通方式,只要「對號入座」,其實與家長溝通也不是那麼難!
科學民主型
有這樣的家長:
家長文化素養較高,但從來不以家教專家自居,每次和老師見面時總是非常虛心地詢問孩子最近有哪些不足,聆聽老師給他們的建議。學校對家長提出的任務,家長總能高品質地完成。
和這類家長溝通基本上是沒有障礙的。你大可提出心中真實的想法,說出孩子的不足之處,你甚至可以直截了當地提出對家庭教育的要求。
很多老師會善於幫助此類家長發現學生新的發展空間,並提供有效建議。
同時,聊天時也要多聽聽他們的家教方式,將其中有特色的內容拿到家長會上推廣,樹立典型,可以在班上起到良好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更多的家庭。
這些家長應該成為班級里的正能量。
溺愛放縱型
有這樣的情況:
周五下午,又到了家長接學生回家的時間,老師正忙著和幾個平時表現不算理想的學生對話。家長剛剛聽完老師的一席話,試圖當著老師的面教育孩子幾句。
誰知孩子突然放聲大哭,衝著家長亂吼亂叫,甚至摔門而出。家長一臉無奈,似乎已經習慣了孩子的這種表現。
孩子有這種表現並不是偶然的,家長一貫的溺愛放縱,是造成孩子有此種表現的根本原因。
這類家長容易偏聽偏信孩子一方的言論。如果遇到必須要家庭協助的事情時,你需要褒獎和指導並行。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在充分列舉事實的前提下,指出孩子需要改正的地方,耐心、熱情地說服家長,告訴家長怎樣做才是更科學的教育方式。
直接指責是很難讓他們心服口服的,擺事實講道理是更穩妥的方法。
放任自流型
放任自流型的家長一般對孩子的學業滿意度比較高。他們常以「文化水平不高」「工作非常忙」等為由,把孩子送到學校後不管不問。
如果你試圖帶動他們開展家庭教育,他們張嘴就是「老師,我只是小學畢業……」
這類家長最突出的弱點,就是他們從來沒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成功。
老師要通過在學生身上尋找亮點,讓家長充分感受到驚喜,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後才能產生憧憬,配合學校,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反之,如果你直接提出孩子的缺點,不停地衝著他們嘮叨,且沒有提供非常具體的建議,那麼說多少次都是白說。
期望過高型
有這樣的故事:
入學時,曾有位家長說,她的孩子立志要到中科院當院士。過了幾天,她又發現孩子在書法方面非常有天賦,語言表達能力也非常強,又希望孩子學習書法、表演。
總之,家長覺得孩子未來一定能出人頭地。但遺憾的是,孩子並沒有表現出過人的天賦:20以內的加減法做起來慢極了,媽媽要求練習的鋼琴曲目總是彈不熟練,主持也不能夠瀟洒流暢。這一切似乎和媽媽的期望相差很遠。
這類家長總是對孩子充滿期待,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傑出人才。這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腳踏實地,做法與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自身特點脫節,只顧盲目地按照自己的理想來要求孩子,就是錯位的家庭教育。
班主任與這樣的家長交流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問題。老師覺得家長不切實際,家長覺得老師誤人子弟,然後互相批評和指責。
面對這樣的家長,老師可以在家長會上旁敲側擊,在面談時曲徑通幽,慢慢地引導他們朝著理想目標務實地走好每一步。
經濟槓桿型
「寫完作業,獎五十」「考完有進步,獎一百」「周五得到老師一個表揚,周末獎勵去遊樂場玩一整天」……
有的家長不停地向孩子發布各類金錢獎勵政策,期待靠錢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卻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家長長期以金錢作為孩子學習的動力,會導致孩子離了錢就不動了。這時,孩子會覺得學校里的學業生活是一種負累。班主任不要急於讓家長一下子徹底改變獎勵方式。
家校交流的時候,要慢慢幫助家長放棄金錢獎勵,讓他們認識到真正的動力應該來自學生的內心,來自對學業的愛和興趣。
同時,還要向家長傳授方法,讓其了解還有哪些方式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全面移交型
「老師,我的孩子就全交給您了。」開學見面時,這類家長常非常熱情地和你交流,讓人覺得他十分真誠,但一個學期下來你根本見不到他們的蹤影。
他們或長期在外地工作,或是單親父母,或是生意纏身,無暇照顧孩子。
和這類家長交流的時候,要多布置具體的任務,通過不同的形式把他們帶回到孩子的身邊。
例如,學生背誦時簽字、參加家長開放日等,為他們教育孩子提出具體的、切合實際的要求。
機械管理型
這類家長非常願意為孩子的教育付出努力,但是到頭來似乎沒有見到多少成效。問題的根源常常在於方法不當。家長常常一廂情願,用自己覺得有效的辦法來教孩子。
例如,覺得孩子生字掌握得不好,就每個周末都讓孩子從早到晚一行一行機械地抄寫,反反覆復地讀,浪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收到成效。
這類家長的責任心是令人敬佩的,他們和千千萬萬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願意抽出時間陪伴和幫助孩子。在和這類家長交流的時候,要充分肯定他們付出的努力。
同時,要充分施展自身的專業能力,向他們推薦一些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尋找問題的根源。
碎碎念型
如果有機會聽聽這類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你就會發現好像在看相聲表演,家長是逗哏,孩子是捧哏,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孩子都在隨聲附和,家長自己說盡興了就放過孩子。
至於說的管用不管用,有沒有實際效果,家長卻從來沒有想過。
這類家長特別健談,但他們卻沒有發現,之所以他們的話在孩子面前不管用,就是因為他們說得太多了。
家長為了告訴你她教育孩子有多辛苦,可以從外婆從小帶她的故事開始談起,常常聊了一個小時,你都很難理清她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他們的孩子常常在嘮叨聲中被磨成了「鐵耳朵」,特別有忍耐力。
和這類家長交流的時候,要有時間觀念,首先要告訴對方你一會還有事情,限時聊;
然後要問清對方主要想表達的意思,問清他需要你協助的地方,給予簡潔實用的答覆就及時結束。
粗暴嚴厲型
一腳把孩子踹倒在地,就是這類家長在聽了老師「告狀」後的第一反應。老師本來打算和家長交流孩子的狀況,結果卻變成了勸架會。
老師忙著勸家長消消氣,家長卻忙著抱怨他有多辛苦和這個孩子有多不聽話,見面交流沒有起到任何效果。
面對這類家長,不要氣勢洶洶地告黑狀,這會給孩子造成皮肉之苦。表面上看這樣做似乎是出了老師心頭的氣,但試想,明天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怎麼辦呢?
還是要慢慢將家長勸回到科學家教的道路上來,讓其逐步改變對孩子的懲戒方式。
班主任可以靠家長的威嚴來借威震懾,但是不可以操之過急,否則會適得其反,出現極端事件。
多元復合型
這類家長的特點就是沒特點。心情好時講科學民主,心情不好時嘮嘮叨叨,心情煩悶時就對孩子暴力相向。這種家長常令班主任捉摸不透。
和這類家長打交道時,要保持穩定的語言狀態,找准要點,堅守理念,靈活應對。
家長其實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群,我們無意中的指責或評價,那些以「為了你好」做幌子的泄私憤式的批評,常常會直接影響到對方短期的情緒,甚至造成長久影響。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家長,我們都先要尊重他們,再加以引導。
所有的家長都與老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能找到家校交流的共同話語。
我們要針對不同家長的特點,利用自身的教育能力為他們提供有效的家教方式,帶動更多的家庭用科學的方法來養育孩子。
老師要主動,因時、因事、因人而異,當好家長的參謀,調動家長的積極性,相信一定會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