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只是被限制高消費,不是通俗意義上的「老賴」,這一點我必須開篇著重強調。
挖井的、搬石的、砸人的,都得先尊重事實,姿勢才能好看。
目前輿論局勢涇渭分明。
一部分人,看了羅永浩的「老賴自白後」,大讚其英雄主義;
另一部分人,說他欠錢不還就不要粉飾太平,債權人也是人,心兒也會疼;
一般我處理這種複雜問題時,基本使用「四字訣」:事已至此。
事情已然這樣了,老羅已然這樣了,我們要做「增益」的事,才更有意義。
什麼叫「增益」的事?
你再把老羅過去吹過的牛逼、許下的承諾、唱過的外經,翻出來再盤點一遍,毫無意義;
你再把老羅捐過的款、攙扶過的老太太、幫助過的曾軼可,拿出來再歌頌一遍,毫無意義。
羅永浩是一個透明度非常高的公眾人物,他的所有光華與猥瑣,都曝露在高度發達的社交網絡上,大家沒必要像蔡國慶一樣,每次都唱三百六十五個祝福。
情懷與善舉難以抵經營之過,對身邊人極盡刻薄惡毒也難遮理想青年之光。
這麼說絕不是騎牆中庸,而是想說明: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像普通人一樣複雜。
他無償幫助曾軼可,和你在水滴籌上幫一個白血病患兒,在「發心」上差不多,我頂頂反對,有人用拿這些事來刻意彰顯什麼。
說說「增益」的事。
老羅的「老賴自白」,有人說都到這個時候了,還兜售情懷,還要臉嗎?
可以,通過這篇「自白」,我們已經能看出老羅能賴以翻身的兩個基本盤了:情懷與藝能。
或許你對「羅式情懷」已經免疫了,但你從他的微博評論區能看出來,願意相信並消費「羅式情懷」的人還有很多,只不過這幫人未必有實體的消費力罷了,但口號效果絕對滿分。
「情懷」像宗教,依靠強大的心理投射能力,把「初心者」發展為「信徒」。此後,教主便不能走下神壇,他必須領著信徒唱好情懷詩,包括把苦難、不堪包裝成「情懷」,也是教主的本能。
故而,事已至此,你大概能理解羅永浩閃耀著情懷的自白,「情懷」就是他的「還款能力」,除了「情懷」,他新事業的商業附加值就乏善可陳。
那麼,你們若再對此大加鞭撻,你們可憐的、苦苦追欠款的丹陽企業就真的毫無希望了。
隨著電子煙限制令下發,羅永浩此時的命運千瘡百孔,可若是連「情懷人設」還不牢牢堅持,那麼12月20日那場所謂新征程的發布會,還能有票房號召力嗎?
再說羅永浩的另一個基本盤:藝能。
就像創業的富二代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媽的,大不了老子回去繼承億萬家產。
老羅的億萬家產就是「賣藝」。
他說了,實在不行就「賣藝還債」。
他可能說者無意,但我們聽者有心,「藝」真能幫他翻身嗎?
如果羅永浩沒有刻意隱藏技能的話,他目前能變現的「藝」有兩方面:寫作與脫口秀。
寫作,我懷疑的不是他的文本能力,我懷疑的是他的恆心。
他曾經寫過《我的奮鬥》,這種拼盤書、過往文字集合書,不能做為參照。
僅說他在「得到」上的「創業課程」,搞的半途而廢,晃點了合作方,我就對他寫作的長性便打上問號。
另外,對於一個除了撰寫自身生活經歷外,並無其他類型創作經驗也沒有得到這方面市場驗證的寫作者來說,可以想見的微薄版稅對於巨額債務來說也是杯水車薪吧。
再說脫口秀。
羅永浩對自己的「口活」能力蜜汁自信,很多人也認為他不說相聲可惜了。
可真當我們冷靜下來想一想,羅永浩真的能吃「脫口秀」這碗飯嗎?
羅永浩對公眾展示的語言能力一是早期流出的新東方課堂段子實錄,二是近年來的產品宣講。
早期的羅永浩語錄之所以驚艷,是因為在蒙昧的時代,他反主流、逆向思考的言論堪稱別具一格,影響了很多人。
一個英語老師能有如此超越庸眾的見解,這是給大眾超出預期的驚喜。
創業之後的登台,人們又覺得一個企業家還能這般口無遮攔,這般接地氣、說人話,和那些「撲克臉」老闆完全不同,這也是給大眾超出預期的驚喜。
用我朋友楊先生的話來說:「老羅此前脫口秀上的天賦是錯位競爭的結果,然後給用戶超出預期的驚喜。他作為海淀齊達內,一直是在和一幫職業桌球、職業撞球手踢足球比賽。」
當羅永浩真的把「脫口秀」當成事業,大眾自然要以市場的標準、行業的標準來要求他。而他從來沒有在這個正面戰場證明過自己的實力。所有的自信、所有市場的期待,看起來都很虛妄。
當羅永浩不再是一個會說段子的英語老師,不再是一個用情懷建起護城河的企業家,只是一個中老年脫口秀演員,他就失去了聽眾與他共同維護的「錯位力場」,沒有這種力場,效果與笑果就不存在了。
一個時不時蹦出髒話,一個總是低頭踱步,一個總是口頭禪與連接詞繁多,一個身台形表都有問題的脫口秀演員,你會買單嗎?是李誕、池子不夠香嗎?
竇文濤問王晶,周星馳為什麼不演喜劇了。王晶說:「一個人到了某種年紀,面對不了自己。」
喜劇的本質是搞笑,但表演喜劇的本質卻是演員要「說服自己去演。」
那麼,上了年紀的老羅,能說服自己,去撕裂自己,逗別人笑嗎?
王晶還講過一個理論:「喜劇的本質,不是一個演員表演了一個好笑情節,而是一個好笑的演員表演了一個情節。」
郭德綱每次重複說于謙的「倫理哏」,我們都能笑出聲。羅永浩每次說他小時候寫今天紅旗沒有高高飄揚的段子,你還能笑得出來嗎?
我甚至沒有看到羅永浩克服鏡頭恐懼的能力,面對大眾的舞台表現能力。而另一個老羅,羅振宇,為此花了數十年的磨鍊。沒那麼簡單的。
所以,大眾每次把羅永浩的發布會當成相聲專場,一部分是善意的調侃,一部分存在認知偏差,只是劇中人羅永浩被你們起鬨的,真的認為自己能去德雲社上班,這就糟糕了。
事已至此,我還是做了一些「增益」的事,我嚴肅對待老羅從藝這個事,去分析、去研究,這就是一個想做事的人最好的尊重。
事已至此,事已至此,我可能以我的角度否定了99%的可能,但1%的可能便殺出一條血路的事也是發生過的。
祝福老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