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銀行理財時,有哪些必須警惕的套路?

今天是2019年7月23號,和大家聊聊銀行理財的話題。

最近,金融市場上左一個雷,又一個雷。好多菜友心慌了,跑來問我銀行理財產品會不會安全些。

其實呢,僅針對產品來說,實力較強的銀行發行的風險評級為R1-R2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風險都比較低。

但想必大家也都聽說過去銀行買理財產品被套路的案例。早前有研究顯示,超3成的消費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所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想買得安全,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銀行工作人員的套路。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有哪些銀行銷售誤導的套路是需要警惕的。

首先, 「理財變保險」恐怕是最高發的一種套路。

銀行通常會和其他金融機構有合作,代銷它們的產品。這屬於銀行的中間業務,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

而在這些代銷產品中,要數保險產品最多。並且對於銀行工作人員來說,銷售保險產品能拿到的提成也是最多的。

所以為了業績和工資,很多工作人員會可了勁兒地向你推銷保險。

關鍵是,很多時候他們還不告訴你這是保險,只告訴你這款理財產品保本保息,風險很低,幾年後就可以取出。

但當幾年後你想取出時,卻被告知這是一款保險產品,要退休後或者多少歲以後才可以取出。

甚至有些時候,他們還會說當時賣你產品的不是他們銀行的人,是保險公司的人員在那駐點。

那時候,你就很被動了。

所以,在決定購買與否之前,還是建議大家去「中國理財網(http://www.chinawealth.com.cn)」查一下對應產品的信息。

只要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都可以通過產品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到。

還有些工作人員會向你誇大理財收益。

比如某款產品的預期年化回報率範圍是3%到9%,他會向你強調這個9%的收益。

但他不會告訴你的是:

這其實是一款結構性產品,也就是產品的一部分資金大致保障本金,另一部分拿去外匯、股票、期貨之類的東西去,博取高收益。

所以基本上是達不到最高收益的,最後大概也就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水平。

還有一種情況是,工作人員可能會無視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故意對你迴避或者弱化產品的風險。

他們為了賣出有業績考核的某種風險較高的產品,可能會忽視你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一味地說這款產品的好,就是不提他的風險有多大。

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就是,你買了和你的需求不符或者風險不匹配的產品。

要想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在購買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和投資方向。

以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投資於貨幣市場、債券類產品等具有良好收益性與流動性的金融工具,這些風險相對較小,實現預期收益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大。

未來公募理財產品將可間接投資於股票,投資的範圍擴大後,有利也有弊,因此我們在選擇產品時一定要查看清楚投資方向。

最後,如果你被銀行理財的銷售套路坑了,有什麼辦法可以挽回呢?

如果銀行確實存在著銷售誤導,可以到銀保監會去舉報,要求銀行賠償損失。

若無結果,還可以委託律師介入處理,向法院提起訴訟。

但在實際操作中,是不是存在誤導並不好判定。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在最開始就避免誤導。

解決的辦法就是:

一, 不要相信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畢竟有的人說的話連他自己都不信!

二,要看產品說明書!可能你會覺得看起來太費勁,但最起碼,你要在說明書中看清楚產品類型、風險評級、預期收益、投資去向、產品期限這些要素。

賺錢不易,不管是去哪個渠道投資理財,都要謹慎當心,只有多花點心思,才能保證自己的資金安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PNMHmwBmyVoG_1ZlZ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