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人們對宇宙萬物都感到非常的好奇,為了將宇宙奧秘弄懂,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了風師飛廉、雨師屏翳、雲師豐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掌握古代天象的大神。雖然,這些人都富有神話色彩,但是古人無比的崇拜。
天子祭酒
由於華夏民族最早屬於農耕民族,對於四季的變化研究頗深,從如今的史書來看,商朝時期出土的甲骨文就記錄了月食、日食和行星名字。在我國的正史當中還有《天官書》、《律曆志》、《天文志》,所以古人對天曆法知識的了解非常的早,也記錄得非常的詳細。如果,不是專業的天文學大師,估計很難把中國的天文學弄懂。不過,古人對於天文學卻得心應手,估計是從小教育有關。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在其著作《日知錄》裡面曾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連兒童的歌謠都涉及到了天文,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真是自行慚穢。也許你會問,了解古代天文曆法有什麼用呢?如果,要閱讀古代歷史書籍,或者做一個文藝小青年,我覺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天文學。
星宿
「五星七曜」你知道是什麼嗎?
「五星」又稱「五緯」分別為金星(太白星)、木星(歲星)、水星(辰星)、火星(熒惑星)、土星(鎮星),這五顆星是古人實際檢測到的五個行星。除了這五個行星,加上日、月,合稱七曜。道教將其稱之為「五星七曜星君」當作神仙供奉,五星各自職掌著人間萬物。每一個行星出現,就會在人間帶來不同的徵兆。
- 金星:道教稱「太白金星」,古稱「明星」不是我們現在娛樂圈的明星。由於金星光色銀白,亮度強而得名。所以,《詩經》當中的「子興視夜,明星有爛」指的就是「金星」。如果,金星在東方黎明時出現稱之為「啟明星」,黃昏的時候出現在西方稱之為「長庚星」。所以,《詩經》裡面又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都指的是金星。如果掌握這些知識,我們在讀到古籍的時候,遇到這些星系的古稱,絕對一下就秒懂了。
- 木星:道教稱之為「福星」,西漢以來,他是保佑豐收的賜福星官。古代又稱之為「歲星」為什麼叫歲星呢?古人認為,木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到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並根據該星紀年。
- 水星:又名「辰星」,《晉書》中說:「辰星見,則主刑,亦為殺伐之氣,戰鬥之象。」意思是,「辰星」出現將有不詳的徵兆出現,該星殺氣很重,大難將來臨,可能出現戰爭、饑荒或者殺戮。
- 火星: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熒惑星又叫「赤星、罰星、執法」。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都被認為是戰爭、死亡的代表。公元前480年,宋景公之時,熒惑守心,出現不祥之兆。宋景公問星官怎麼辦,星官說可以轉移到宰相身上,宋景公沒有同意,星官又說可以轉移到人民身上,宋景公還是沒有同意。星官繼續說,可以轉移到歲收,宋景公認為老百姓沒有收成,人民的生活就沒有保障。最後他放棄轉移,願意減壽。據說熒惑星被宋景公感召轉移了,所以,宋景公延壽了21年。
- 土星:又名「鎮星或填(zhèn)星」古代人民認為土星每28年運行一周天,好像每年坐鎮28星宿中的一宿,因此叫「鎮星」。唐朝初年經學家顏師古認為「德星」即「鎮星」,如果「鎮星」出現,則有賢人出現。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指的是什麼?
古人觀測「五星七曜」是以恆星為背景,因為古人認為恆星所在的位置亘古不變,所以經過他們的長期觀測,選擇了黃道和赤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稱之為「二十八星宿」。這二十八個星宿,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有七顆,他們的位置都很固定。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東方蒼龍、北方玄武(龜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繫起來,形容為四種動物,名叫「四象」。
二十八星宿在《西遊記·第六十五回》中的名字:
東方稱青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西方稱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方稱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北方稱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
西方將這些星宿也想像成動物、比如獅子、天蠍、大熊等,和中國用白虎、青龍、朱雀、玄武來命名其實都是類似的。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的作用是什麼?
關於二十八星宿的作用,真的是說來話長。通俗一點來說,二十八星宿與一年四季有關,在古代還被編成了「二十八宿歌訣」。比如,西方的「參宿」黃昏出現在正南方時,就是春季正月。東方的「心宿」出現在正南方時,就是夏季五月。如果「參宿二」晚上向西慢慢落下去,預示寒冷的季節就快要來了,天氣也逐漸涼爽起來。
在《詩經》當中有「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戶」是指西方「參(古通叄)星」有耀目的三星(參宿一、參宿二和參宿三,象徵「福、祿、壽」)。在二十八宿中的「參星(晉星)」和「心星(商星)」常被當作典故,比如有一個成語叫「參商不相見」。
《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參與晉星。」
高辛氏(帝嚳)有兩個兒子,長子叫「閼伯」,四子叫「實沈」,居住在深山樹林,不相往來。如果,相見兩人大動干戈,就會打架廝殺。高辛氏很苦惱,找到堯帝,讓他將老大遷往商丘(河南商丘),主持「商星(心宿)」,將實沈遷往大夏(山西晉陽)主持「晉星(參宿)」。兩人相隔十萬八千里,這一輩子恐怕就不會再相見了。正所謂「參商別後各天涯,今後在也不相見!」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的作用是什麼?
北斗七星,是指「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個行星。古代人們把這北斗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勺子。北斗七星的作用,可以用來辨別方向和季節。比如,北斗七星的斗柄(勺子尾巴)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向東方,為春天;斗柄指南方,為夏天;斗柄指西方,為秋天;斗柄指北方,為冬天。
如果,把天樞和天璇連成直線並延長約5倍的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而北極星就是北方的標誌。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如果夜晚在野外迷路,可以藉助北極星找到方位。
什麼是「十二次」?
古代人為了度量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道帶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位分為「星紀、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十二個等分,稱之「十二次」。
而西方將我們所說的「十二次」,分為了「十二個星座」,依次為「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雙魚座。」西方將這十二個星座用來占卜,占卜師認為一個人出生時,各星體落入黃道上的位置,說明了一個人的先天性格與天賦。所以,十二星座都有相對應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出生日期,就可以找到自己屬於哪個星座。找到星座以後,就能知曉自己的性格以及上天賦予的哪些天賦。
牛郎織女
在中國「十二次」的用途是什麼呢?
其實,「十二次」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有兩種,說明一年四季的變化和「歲星紀年」。
第一種:說明一年四季的變化。根據《漢書·律曆志》的說法:「星紀,日至其初為大雪(11月),至其中為冬至,於周為正月(冬月)。玄枵,日至其初為小寒(臘月),至其中為大寒。諏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營室十四度,驚蟄(雨水),於周為三月(正月)。」比如,太陽由西向東,與星紀初交就是大雪,與星紀中交為冬至,與星紀環繞一圈為冬月。當然,這個需要懂天文學才可以,首先你要知道這些行星的具體位置,才能進行觀測。其次,在古代有專門的星官負責,業餘小白用肉眼肯定分辨不出來。所以,我們只要知道這些行星在古代的作用就可以了。
第二種:用「十二次」來紀年。唐代經學家陸德明對「十二次」作了解釋:「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壽星,巳曰鶉尾,午曰鶉火,未曰鶉首,申曰實沈,酉曰大梁,戌曰降婁,子曰玄枵,丑曰星紀。」所以,古人還常用「十二次」來紀年。比如,某人出生於12月7日-1月5日,任何一個時間,就是歲在星紀。如果某人出生在1月6日-2月3日,任何一個時間,就是歲在玄枵。這種「歲星紀年」已經很古老了,東漢時期就已經廢止。不過現在,我們也可以結合西方的星座,找到相對應的時間進行命理分析。
我們可以把「十二次」看作中國十二星座,只要知道自己的農曆(陰曆)出生日期就可以進行對照。
星紀(12月7日-1月5日)玄枵(1月6日-2月3日)、娵訾(2月4日-3月5日)、降婁(3月6日-4月4日)、大梁(4月5日-5月5日)、實沈(5月6日-6月5日)鶉首(6月6日-7月6日)鶉火(7月7日-8月7日)、壽星(9月8日-10月7日)、大火(10月8日-11月8日)、析木(11月9日-12月6日)。
利用天象占卜吉凶,是誰讓天文學變了味!
古人觀測天象對農耕的幫助也很大,但是在建立星宿的同時,有些巫師卻利用天象來占卜吉凶。由於古人對一些超乎尋常的自然現象無法做出解釋,古人對地震、日食、月食等天災人禍視為不詳,一些江湖術士就利用天象將生死吉凶聯繫起來進行斂財。
術士們為了迎合統治者,絞盡腦汁也想了不少辦法。他們利用天子的迷信,將皇帝包裝成天子,天子是紫微星下凡。由於皇帝對統治的需要,也認可了這一點,所以古代的巫師地位也非常高。
術士為了能長期斂財,他們也利用天象,對號入座。如果, 天子無道,上天就會降罪懲罰他,在上天懲罰之前就會有所警示,比如出現日食,引發洪水、山崩、地裂等不祥的徵兆。如果天子勤政愛民,賢明仁德,經常祭祀天神,災難就會解除,地上就會出現祥瑞的徵兆,國家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據說春秋時代,孔子在編寫《春秋》的時候出現了麒麟,被視為千年難遇的祥瑞之兆,於是孔子停筆,春秋也因此而結束,進入戰國時代。
皇帝耕地
由於古代缺乏對科學的認識,所以都很迷信。比如彗星(災星)出現,可能將爆發戰爭。如果,歲星正常運行到某星宿,地上與之相配的郡縣就會五穀豐登。如果,某地出現熒惑星,可能就會出現大的災難。總之,古人的迷信,常與天象有很大的聯繫。所以,現在的星相占卜也帶有迷信色彩,對於星座命理,大家也不要太認真,認真你就輸了。
不過古代的天文學,對農耕民族來說,幫助非常之大。我國的「24節氣歌」就是根據天文曆法來制定的節令。比如,在某個時節,農民可以利用掌握的天文曆法知識,進行季節性判斷,現在該種什麼,該做什麼。所以,在古代天文學,對農業生產,也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古代的天文真的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不是一般人弄得懂的,而我也只是略懂皮毛。所以,不能全名而系統的闡述出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普及古代天文知識。其實,古代天文學,往往與曆法有關聯,所以有時間我還會寫一篇關於曆法的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