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教育用不好,只會培養出一個壞孩子

2019-11-12     爸媽精讀

作者:花朵之藍(爸媽進化論主筆)

周末,我帶著女兒小牛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兒子正在畫畫,他畫的魚栩栩如生,很有天賦,我忍不住誇獎了幾句。

小傢伙面露喜色:「謝謝阿姨的誇獎。」

倒是女兒不高興了:「醜死了,還沒有我畫的好呢?媽媽你不是說我畫的是最好看的嗎?」

當著朋友的面,我十分難堪,好不容易才壓住心中的怒火。回家的路上,我告訴小牛,當媽媽在誇獎別人的時候,你不應該說別人的不好,這很不禮貌。沒想到,小牛竟然大鬧起來。

都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小牛出生後,我就動員全家和我一起進行「賞識教育」。

第一次學會走路,夸!

第一次幫助媽媽做家務,夸!

第一次得了一百分,夸!

第一次獨自睡覺,夸!

……

「你真棒!」、「你好聰明!」「你真厲害!」……

小牛從小就是在這樣的話語中長大的。

有專家說:賞識教育能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一旦缺乏賞識就會動力不足。充分去肯定孩子,激發他們的內驅力,能夠使他們不僅擁有勇於進取的信心,也擁有不斷進取的動力。

賞識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塑造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但卻事與願違,我培養出了一顆玻璃心。

小牛變得驕傲自大,目無他人,甚至承受不起別人的一點點批評。

這不,學校的老師剛剛打電話給我,說她不過是指出了小牛寫得不好的幾個字,小牛就當場哭起來。這樣的一個女兒讓我憂心忡忡!

我發現不少用「賞識教育」的家長都獲得了背道而馳的結果。

同小區的圓圓,大家都誇她是一個漂亮可愛的孩子。時間長了以後,圓圓對所有的批評都顯示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有一次老師批評她的時候,圓圓竟然說:「我長得那麼漂亮可愛,大家都喜歡我,你為什麼要罵我啊。」

表姐家的孩子木木性格內向,在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時候常常比較怯懦。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表姐常常肯定和鼓勵木木,稱讚他是最棒的。

木木果然變得外向開朗。但是在一次幼兒園的跑步比賽中,木木跑了第二名,比賽結束後他竟然把第一名推到在地,自己也大哭起來。

難道被眾多教育專家推頌的賞識教育是錯的。為了女兒的健康成長,我研究了很多關於賞識教育的書籍,發現大部分家長包括我自己簡單地把「賞識教育」理解成「表揚+肯定」。

賞識教育是一種理念,而表揚只是實現這種教育理念的一種手段而已。

手段的踐行必須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一旦我們在理解「賞識教育」上出現了偏差,就很容易得到相反的結果,培養出一個壞孩子。

賞識教育是關於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賞識,賞識,既有「賞」、還有「識」,在全面認識孩子的優缺點、承認個體差異,允許失敗存在的前提下,去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讓孩子學會恰當的自我評價,讓孩子學會找到完成這件事的原因,能夠讓孩子關注能力的發展以及完成事情的過程。

那麼我們如何做才能避免走進賞識教育的誤區呢?

1、沒有批評的賞識是溺愛

以前的家長信奉「棒子下出孝子」,隨著育兒理念的普及,我們卻不小心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捨不得打,捨不得罵,捨不得批評。

我們在為小牛的成長道路上鋪就鮮花和掌聲的時候,忘了她的人生隨時會迎來風浪和礁石。泛濫的表揚讓她無法正視自己的能力,甚至喪失了抵抗批評和挫折的能力。

沒有批評的賞識是溺愛,只會培養出霸道、任性的孩子。

賞識應該以事實為依據,是非分明,沒有批評的過度賞識也是虛偽的,不負責任的。

聖賢孔子作為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也十分推頌賞識教育,對待弟子多是表揚的,但是碰到花言巧語的學生宰予在白天睡覺時也會十分嚴厲地批評:「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何誅?」宰予就是在這種不斷的表揚和批評中成為了「孔門十賢」。

無限度地表揚孩子只會抬高他/她的心理感覺,拉大與實際情況之間的距離,從而導致孩子無法正確認識自己,最終一事無成。善意的批評就是一種賞識教育,重要的是,我們面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時要以寬容的心態,留給孩子克服缺點的時間和空間。

2、使用好「表揚」這把雙刃劍

表揚是「賞識教育」中最常見的一種手段,使用好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不能泛濫地使用表揚,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是不能讓孩子為得到賞識而保持優點。以前我對小牛的表揚是很籠統的,甚至帶有些許敷衍。往往小牛在做了一件事情後,我只是說:「太棒了、你做得真好!繼續努力吧。」年紀小小的小牛也很盲目,她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只知道自己這樣做就會得到大人的誇獎。

現在我會明確地告訴她:「孩子你太棒了,懂得把垃圾放進垃圾桶裡面。」、「你把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走進來就覺得很舒服。」具體的稱讚能夠讓孩子覺得他的付出被認可,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會讓他們把好的行為延續下去。

其次,賞識孩子的勤奮努力而不是聰明。

有個故事說,一位訪問學者去北歐當地的一位教授家做客,忍不住稱讚教授那位滿頭金髮,有雙漂亮藍眼睛的5歲女兒:「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教授卻要求中國訪問者向他女兒道歉:

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但漂亮這件事,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係。

但孩子還很小,不會分辨,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她一旦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給她造成了誤區。

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曾經說過,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就是在慢性地扼殺它的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復原力也更強,是「能力漸進論者」。

與之對應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則會認為自己的智力與能力是定量的,不會變化的。

所以,當孩子表現好時誇她們「聰明」,會讓她們認為自己的能力只和那些定量的天賦有關。

回想一下我以往的教育方式,我的確凡事都往「聰明」上套,結果導致小牛認為自己很有天賦。誇獎孩子時一定不要著意誇獎那些外在、不是自己獲得的東西,而要多多誇獎孩子的勤奮、愛勞動、愛整潔等等。

最後,表揚的形式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單純的口頭表揚會讓孩子審美疲勞,對表揚產生免疫力。所以不妨開創多一些形式,比如眼神肯定、擁抱、表揚信等等。

3、 賞識教育不能建立在比較之上

在小區的幾個同齡孩子裡,琳琳的表現是最優秀的。琳琳媽媽常常忍不住稱讚女兒:「小寶貝,你是最棒的,你比他們都優秀。」聽完媽媽的話,琳琳自然很高興,但是她不是去繼續努力,而是轉頭對別人的表現指指點點。

「你是最棒的」、「你比他們都厲害」、「他們都不如你」……如何父母長期用這樣的語言去誇獎自己的孩子,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目中無人,培養起來的不是自信而是自大。

認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做得比別人更好才能獲得肯定和喜歡。

將自我評價建立在與他人比較之上,妒忌心強,長大後難以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這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地方。」

真正的賞識教育是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接納與欣賞,而這種接納與欣賞是建立在「不與別人比較,尊重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獨特的」基礎上的。

作者簡介:花朵之藍,富書專欄作者,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希望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擲地有聲,帶給你溫暖和力量;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JZhYm4BMH2_cNUg52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