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筆法,挖掘「石庫門的紅色秘密」中至今鮮活的信念與執著

2019-12-14   文學報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熱點(點擊查看)

創業史》網絡「火熱」,再談柳青創作精神的啟示 | 《鯉》新刊推出 | 池莉:我10歲就夢想寫一部像《紅樓夢》那樣的書 | ......

......「圖畫書界奧斯卡

「上海紅色遺蹟的故事,不少人寫,作家寫這些故事,應該有新的發現。」 《石庫門裡的紅色秘密》的開篇之作是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作家孫顒創作的《不可思議的跋涉——中共中央檔案文獻庫的「生死時速」》,講述了陳為人等英雄保存中共中央檔案文獻庫背後的故事。孫顒在研究資料時發現了其中的「不可思議」——在當時如此艱險條件下,竟能保留下數十箱檔案。

滬劇《一號機密》劇照 攝影祖忠人

「其次是從情感出發,寫作要從細節之處入手,寫出真情實感。」比如他發現一個細節:陳為人妻子的妹妹就是《永不消逝的電波》里李白的妻子。為寫文,孫顒曾到西康路原址走訪,儘管當年的門牌已經消失不見,但卻意外發現一家幼兒園,「當年革命先輩的付出不就是為了今天孩子們的笑顏?我感到了一種強烈的情感衝擊。」他在「不可思議」的連結中,找到了靈感,寫下了這篇5000字的文章。這個故事前不久被改編為滬劇《一號機密》在舞台上演,孫顒在現場呼籲,如此精彩的故事希望能看到電影版的出現。

向浦東圖書館贈書

12月12日,「紅色足跡」第一輯《石庫門裡的紅色秘密》發布會暨「紅色足跡」(第二輯)創作動員會在浦東圖書館舉辦,第一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彙集了40位作家的78篇紅色故事,縱向上主要涵蓋中共建黨時期和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橫向上包括黨的建設、武裝鬥爭、工農運動、思想文化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隱蔽戰線鬥爭等各領域。

「紅色歷史在上海的演進,留下了無數珍貴的財富。在大力弘揚紅色傳統的當下,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們的作家有責任和義務,注重歷史真實的原則下,用文學的手法去發掘、整理和寫作這些故事。」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表示。

《石庫門裡的紅色秘密》

「上海是一座革命城市、英雄城市,對文學工作者來說,這次創作也是一次特別的紅色教育、黨史教育。」上海市作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馬文運說。

他介紹了此次創作的具體情況:去年7月,「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啟動,葉辛、葉永烈、孫顒、趙麗宏等知名作家領銜,上海作協專業作家、簽約作家加盟,創作隊伍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以此次創作項目為契機,創作者們融合歷史與現實、傾注感動與情懷,以文學的手法去發掘、整理和寫作革命遺址,力求把一個個故事寫得生動感人,合力打造建黨故事紅色文學創作的傳播高地。

部分目錄

對於網絡作家「大神」劉煒(網名:血紅)而言,這次經歷顯得尤為特別。「相比於我平時的寫作量,一開始覺得寫3000字還挺開心的,沒想到,硬生生打磨了幾個月,好不容易才完稿。」他的《走向勝利》寫的是上海武裝起義勝利後市民大集會遺址,前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他發現越深入翻閱資料,越感到錯綜複雜、千頭萬緒。在他看來,這樣的寫作極具現實意義,不僅是對於作者,也對於年輕一代讀者而言——可以讓更多人能夠飲水思源,感受沁入骨血的紅色文化基因是如何讓中國強大起來的,也能讓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回溯歷史,銘記那段風雲激盪的時代里的人與故事。

研討會現場

同樣身為青年作家的王萌萌,是第二次書寫關於工運先驅們的故事。《工運戰鼓敲響的地方》《煙塵難掩的赤誠與光華》聚焦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鄧中夏故居,「涉及1920年至1925年期間最早期工運史,相對來說各方面資料較少,幾位代表人物犧牲早,甚至沒有留下直系後代,感覺棘手和迷茫,一時無從下手。」她多次向有關專家請教,不斷從黨史資料中尋找參照和線索,最終找到了「工運先驅」這一寫作突破口,試著去把握那個年代青年人的精神風貌,凸顯英雄們純粹赤誠的家國情懷。

同時,她也坦言了自己創作時的困惑與遺憾:「生動語言和生活細節能讓人物鮮活起來,但我最大的困惑來自於寫作分寸的掌握,一方面要有可讀性和文學性,一方面需保證嚴謹和經得起考證,所以我寫得比較克制。如果再有這樣的機會,我想要尋找到更合適的突破點,讓敘述更有看點。」

攝圖網

據悉,全市革命遺址從原來的400多個,擴展為一千多個,紅色地圖越來越龐大。應運而生的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文化旅遊局和上海市文物局指導,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叢書將以這些紅色遺址為素材,創作約400篇紅色故事,預計2021年7月前出齊四輯,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

新媒體編輯:袁歡 未標註均為主辦方供圖

新年文創季

文學報新年文創 已上線微店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