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證是指元氣不足、機體臟腑功能衰退,出現全身虛弱的症象。故《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少氣候》說:「此由髒氣不足故也。」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精微物質,若氣不足則諸髒失養,故表現全身機能活動減退。
臨床表現及證候分析
氣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
少氣,呼吸微弱,甚則氣促,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則諸症加劇,或形寒怕冷,舌淡苔白,等。
氣為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重要物質,氣虛則全身臟腑組織,四肢百骸失養,故表現全身虛弱的證候。肺主氣,司呼吸,氣虛不能維持肺主氣的功能,可見少氣,呼吸微弱,甚至短促不足以息的症狀。氣為神之主,氣充則神旺,氣衰則神弱,故見倦怠乏力,懶言。腦為髓海,氣虛則清竅失養,故見頭暈目眩。氣虛則衛外不固,津液外泄故自汗,衛氣不足則溫煦失職,故見形寒肢冷,肌腠疏鬆,動則耗氣,可使諸症增劇。正如《靈樞·口問》篇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眩。」舌淡苔白,均為氣虛的表現。
心氣虛證:
心居胸中、兩肺之間,外有心包保護,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血脈,藏神志。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弱,或久病體虛,暴病傷及正氣等損及心之功能,心氣虛可導致全身氣虛,或全身氣虛而可累及心氣虛的病證。在心氣虛的基礎上,可因影響陽氣的溫煦鼓動功能而出現心陽虛證候,心陽虛的嚴重階段,致虛陽浮越,陰陽逐漸離決而成為心陽暴脫。
【臨床表現】
心悸怔忡,氣短乏力,活動後尤甚,兼有胸悶不適,神疲自汗,精神萎靡,面色 白,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代等氣虛症象。
【證候分析】
心主血脈,心氣虛則運血無力,氣虛血瘀,心血不暢,故輕則心悸,重則怔忡,或心胸憋悶感。《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心病候》指出:「心氣不足,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為心氣之虛也。」其進一步指出,本證的主證是心悸。心氣虛則氣短,活動過勞則耗氣,故乏力,活動時則氣短加重。氣虛不能固表,故自汗。心主神志,心氣虛神志失養,故見精神萎靡。《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曰:「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心氣虛則心血不能上榮於面和舌,故面色 白、舌淡、苔白。心氣虛,心血少,血少不能充於脈,則脈細,氣虛則脈氣不相順接,故脈結代。
心氣虛進一步發展必損及心陽,引起心陽虛甚則心陽暴脫。
心陽虛證
是指心中陽氣不足,氣血失於溫運而出現一系列症狀的總稱,亦是心臟功能活動影響較重的症象。多由於久病體虛氣耗,年老髒氣虛衰;或素體稟賦不足,引起心陽不振;或思慮過度,勞倦傷神以致心陽不足。其臨床症象為:心悸,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心胸憋悶,形寒肢冷,氣短息促,自汗,面色蒼白,倦怠乏力,舌淡,或舌淡胖而嫩,脈細弱,或結代,或遲。
在不同的心病中,心陽虛的症象亦有不同,如心悸病之心陽虛者,其症象見心悸,心中空虛,驚惕而動;胸痹病之心陽虛者,其症象為胸悶,憋滿,氣短,疲乏,甚則悶痛等。由於心陽虛而失溫運血脈之職,使血行無力而瘀阻心脈,不通則痛,故心陽虛證多有胸痛、心痛。同時心陽虛證可兼有其他髒之陽氣虛損,如心脾陽虛、心腎陽虛、心肺陽虛等。
心陽虛日久,可致水濕稽留,常見顏面、肢體水腫。心陽暴脫:心陽虛證進一步發展,可致心陽暴脫之危象。此危象乃因心之陽氣驟然脫失、宗氣大泄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