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中國國家博物館眾多珍貴的收藏品中,有一塊看似平平無奇的灰色「泥巴」,是博物館唯一館藏「活文物」,吸引著無數人的眼球。
它並不是普通的泥巴,而是一塊 窖泥,來自結構保存最完整、釀酒古法技藝傳承最連續、600多年來從未間斷使用的「活窖」—— 四川 宜賓五糧液古窖池 。
這個活文物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 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慾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後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你是一個太重感情的女人嗎?每晚9點半,我都會在這裡陪伴著你。喜歡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一起關注吧,晚安!@
1964年的一天,在四川宜賓五糧液的長髮升酒坊里,一位釀酒工人在整理窖池時,雙手偶然間在柔軟的窖泥中碰到了一塊硬物。
當他小心翼翼地撥開泥土,眼前赫然出現了一塊破舊的碎瓷片。在碎瓷片被發掘出之後,考古學專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鑑定,從瓷片以及長發升酒坊的建築風格。
專家最終得出鑑定:長發升酒坊為明代老窖,在出土的陶瓷片上,考古專家發現了經過600多年的繁衍生息,存活至今的微生物群落。
五糧液集團和國家博物館簽署戰略夥伴協議
2005年6月22日,四川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了一塊具有637年歷史的五糧液古酒窖窖泥。
在捐贈儀式上,中國國家博物館向捐贈單位五糧液集團授予了永久收藏證書。
五糧液古窖泥為什麼會成為「活國寶」呢?
首先,在中國白酒中,窖泥是 濃香型白酒的特色發酵產物。可以說,窖泥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酒質的優劣。
五糧液古窖泥是世界釀酒領域現存最古老的一塊泥池酒窖窖泥,自明朝開國以來至今未曾間斷使用,每一克的古窖泥里都含有幾百種,約十億個參與五糧液釀造的微生物,是非常罕見的「活文物」。
民間傳言,四川宜賓五糧液長發升酒坊的一克窖泥比黃金還要貴。
其次,四川宜賓五糧液古窖池群,是目前我國惟一現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群,用宜賓獨特的弱酸性黃泥粘土建造而成。
生態學家認為,宜賓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溫暖、濕潤,少日照、微風,十分適合釀酒微生物的生存。
相傳,上世紀90年代,有日本人曾到五糧液歷史最悠久的老作坊參觀,鞋上沾了好多古窖泥帶走,如獲至寶,回去後化驗其中的微生物複製了窖池和環境,想要生產出自己的「老窖」,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這主要是由於離開了宜賓得天獨厚的環境,很多有益微生物就不能「復活」。
如今,這些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微生物群落不僅仍然存在於四川宜賓的五糧液古窖池中,也存在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這塊天價泥巴中。
五糧液明代古窖泥不僅是我國傳統釀酒工藝的珍貴見證,還填補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一項空白,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當之無愧的「活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