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玉鑑別系列(一)

2019-04-24   國玉彩虹

玉的涵義廣,一般地說,自然生成的、加工後成為細膩勻潤、色彩鮮艷、質地堅韌、化學性能穩定的美石,都可歸入玉類。人們平時說的玉,其實是以軟玉和硬玉為主。軟玉是指透閃石及陽起石礦物組成的玉石,即白玉、青玉、碧玉、黃石等;硬玉是指與軟玉性狀接近的源自緬甸的翡翠。而鑽石、紅藍寶石、瑪瑙、珊瑚、媒晶、龜甲之類,則屬於「有機質寶石」。對於軟硬玉的要求比較一致,即質地堅硬緻密、色澤晶瑩鮮麗為佳。

玉文化是中國深奧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有關玉的趣聞逸事,更是豐富多彩、光怪陸離,讓人目不暇接。

從「玉」字的漢字有約500個,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描述,許多都加了個「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體……即便是為正義作出犧牲,也以「玉碎」來形容。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最早的資料見於距今1。2萬年的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它是一件蛇紋石質地的石器。

之後有距今7000餘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的項間掛飾小玉璜,約6000年前的上海崧澤遺址下層馬家浜文化的耳飾、玉環等。這些玉器因當時生產材料稀少,一度被作為工具使用。

後來隨著磨製技術的發明,人們終於規律性地發現了石材中還有一批經磨製後顯露出特別細潔、美艷的材料。雖然人們尚不知其為玉,但已被有意選出,專門用於人體的裝飾。

初玩玉的由於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製品的辨識,恐怕是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製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范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范線。用手摸、手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大大小小的氣泡。

藍水假翡翠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鑑定玉的真假,可從3個觀察:

一、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鬆,缺乏玉的緻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中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色。

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古玉辨偽說起來已是一個老話題了。據記載,宋代已有玉器鑑定了,這是因為宋人尚古,已經有仿古玉問世;晚明文人風雅懷舊,偽古玉大量出現;清代皇上嗜古,捨得用好玉,並有大量出土的玉為標本,仿古玉再起高潮;民國初洋人需要,能謀高價;上世紀80年代港台熱需,供不應求;現代更有眾多的收藏愛好者追索,所以偽古玉是隨市場的冷暖起伏,應運而生。

傳世古到此為止的鑑別十分複雜,1981年台北出版的《故宮古玉圖》,許多西周、春秋、戰國、兩漢、唐宋的器物,後來確定是明晚期人為古玉。不少國外的大博物館,請了國內專家,在他們的藏品剔除偽古玉。博物館尚且如此,業餘愛好者想一步到位,百無一失恐怕不太容易。

我們知道,只要不是有出土報告的科學發掘,或流傳有序的古玉都是仿古。傳世古中真偽摻雜,有真正的古玉,也有古時候製造的仿古玉、偽古玉,其數量及其龐大,再加上現代正是偽古玉製造的高峰時期,可以利用最新技術和手段,利用大量的古玉資料,刻意仿造出「逼真的現代古玉」。面臨這樣複雜的局面,古玉愛好者如何識別、判斷以免上當受騙呢?

一般來說,談及辨玉都是以造型、紋飾是什麼時代風格,鏤雕的線條是否剛勁有力,做工神韻是否到家……等等。這些方法本沒有錯,只是對於業餘愛好者卻難以掌握。

這是因為業餘愛好者沒有機會接觸真正的古玉,到博物館觀看,只是隔著玻璃如同隔衣服撓痒痒,不能上手,不能用放大鏡觀察細總後做工、皮殼、沁色和研究把握各時代的神韻技法。於是,容易被偽造者蒙住眼睛。如果依照玉器圖冊來對照,也往往十有九錯。所以必須有一個適合業餘愛好者的辨玉辦法,這個辦法要行之有效,易學易懂。

對於業餘愛好者,保險的鑒偽辦法是依循識玉、識工、識沁、識假、識形、識紋、斷代、估價,這個一個順序。請參閱作者的收藏先識玉一文

首先是識玉,以免花錢買了一塊石頭;而後是識工,分清是老工還是新工;然後是識沁,看看沁色是真是假;再來識假,觀察有否做假的痕跡。如果玉是和田玉,工是老工,沁色也不錯,又沒有做假的痕跡,最起碼這是一件真古玉,有收藏價值。而再進行識形、識紋、斷代和估價,確定是件什麼東西,是什麼朝代的,價值如何?前面四步確保了古玉是真的,後面四步再詳加探討和斟酌,一時定不了也沒有關係,可以慢慢研究,是否古改?古仿?還是古偽?到底是什麼時代的?也許還要請教專家。總而言之,後四步是隨各人的「道行」高低,逐步深入,這是業餘愛好者的提高階段。

新玉和舊玉的鑑定不同。新玉的鑑定側重於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鑑定相對複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製作年代及其歷史價值。

對玉器歷史價值的考證,是以明確的時代為基礎。要熟悉各時代玉器的常見造型、特色工藝、流行色質。可以經常參閱有關玉器方面的書籍和資料,這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玉器的斷代水平產生一種理性的提高。而儘可能地多接觸實物,可以校正對書中的圖片與實物之間的視差。

對古玉的鑑定不難,先秦以前的古玉一般都是軟玉,玉的硬度大於5就要敬而遠之。

其次反覆觀察造型,查閱相關文物收藏的標準、文物的特徵和工藝特點,進行比較,對現世的異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藝的細微部分,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人文特點。如眼、刻紋、孔型和神態是否有現代人文和工藝的特點,有者敬而遠之。

最後是對玉沁進行觀察和分析,軟玉不耐酸鹼,不同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沁玉的情況不一樣。俗稱「玉有十三沁」,隨年代的久遠,沁物的力度太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樣的。通過透光照射發現玉的沁色高度均勻,可以斷定是假古玉。

另外,還原玉色時要仔細觀察退沁的變化,能通沁而且退沁時有層次、有先後、有散落無法退沁和隔紋便是真古玉,否則是仿品。

如果玉的色退沁很快,並顯玉的本質則是真品。因為現代物理化學製造的玉沁是永久損毀性沁色,這是一種腐蝕性工藝,用退沁法是無法解決的。由於玉本身具有排渣的特性,久埋地下,玉自身能把內部雜質向外排除,所以退沁時有層次,退出之物也易離玉而去,觀退出之物在水中的清亮混濁也可知玉的沁物久遠程度。但在玉隔的玉質較差,一般退沁時效果不好,觀察玉隔中沁色也可知久遠。仿古玉有悠久的歷史,古法與現代雖然仿造的方法不同,但效果相近。因為是「造假」,仿造者不願意出頭露面,仿造的工藝也諱莫如深,常會因世亂、災荒等原因而失傳。明代高濂說: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淡墨色玉,如式琢成。說明古時候是從造料、依樣仿造上先下手。清代陳氏記述: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贗造,將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提示了古代染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