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Z 世代開始逐漸掌握社交媒體的話語權以來,一種名為「高街」的時尚風格就在網絡上迅速躥紅。
網絡上常見的「高街」風格較之於傳統時尚審美,在提升了舒適性的同時也保留了鮮明的風格特徵,因此受到了不少時尚玩家的追捧。
以 Fear of God、Amiri 為代表的一眾更是一時之間大出風頭,不僅各路明星網紅紛紛上身其單品,就連不少老牌時裝屋也在設計的思路上向其作出了妥協。
傑尼亞聯名 Fear of God
高街風格的興盛,大有一副重塑時尚商業秩序的態勢。
但可能是以層搭、疊穿、修身和為主要特點的狹義「高街」風格太過於深入人心,使得不少人對「高街」這一概念的理解產生了不小的偏差。
從更加寬廣的定義上來說,常規意義上的「高街」是以「一流的設計、二流的面料、三流的價格、國際一線品牌的形象」為賣點的服裝風格。
而高街風格最早的起源,也是來自於英國街邊那些用仿造時裝品牌的秀場造型,用低廉的成本和極快的速度產出成品,做出人人都能買得到,也買得起的時尚單品的服裝店鋪。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也不難看出,與品牌理念最為「高街」的,既非秀場 T 台上的時裝巨擘,也不是當下爆火的街頭新貴。
反倒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Zara、H&M、優衣庫等時尚快銷品牌,倒是完美的繼承了所謂的高街精神。
但對於內地消費者來說,最為熟悉的快時尚品牌還要數來自日本的優衣庫(Uniqlo)莫屬。
自從品牌成立以來,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就一直把「改變服裝,改變常識,改變世界。」作為品牌和自己的位置奮鬥的目標。
柳井正
不同於產品更新速率極快的 H&M 和在設計上與大牌更加貼近的 Zara,優衣庫渾身都透露著一種「生活化」的氣息。
品牌經營多年,也一直依靠簡約的設計、得體的版型、百搭的特性以及極高的性價比持續吸引著消費者們。
但雖說品牌的調性立足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卻從來沒有因為自身快時尚品牌的定位而停止對於「高級時尚」的探索。
對優衣庫較為關注的小夥伴應該知道,品牌在按照正常節奏推出新品的同時,也會和不少與品牌調性相符的小眾時裝品牌合力進行創作。
Marimekko、JW Anderson、INES DE LA FRESSANGE 等等品牌都是優衣庫合作名單當中的常客。
優衣庫 x JW Anderson
此外,優衣庫更是與前愛馬仕(Hermes)的創意總監,法國時裝品牌 Lemaire 的創始人 Christophe Lemaire 一道,共同開啟了大家耳熟能詳的 U 系列產品線,讓不少消費者都用較低的成本體會了高級時裝的魅力。
Christophe Lemaire
而縱觀優衣庫品牌歷史上的設計師合作系列,與有「極簡宗師」之稱的法國設計師 Jil Sander 合作的 +J 系列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對時尚歷史不太了解的小夥伴,可能對 Jil Sander 的名字稍感陌生。
但作為同名法國時裝品牌 Jil Sander 的創始人,憑藉對服裝版型和面料的精準把控與超前的審美能力,其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時尚圈掀起了一陣「極簡美學」的風潮。
Jil Sander
她的設計簡潔而有力,線條感十足但又不鋒利,幾乎成為了當時職場女性的著裝標杆。
即使是在後來推出品牌,甚至是停止了服裝設計,我們還是能在當下不少品牌的設計之中尋覓到她的身影。
因此,十一年前的 +J 系列一經發布,就在時尚行業內外造成了轟動。
但由於年代久遠且發售數量稀少,沒能擁有一件當初的 +J 系列單品也成為了不少時尚愛好者心中的痛點。
兩個月前,優衣庫在品牌官方的 Instagram 帳號上發布通告,宣布新一季的 +J 系列將會在 2020 秋冬重新歸來。
沒有大篇幅的文案,也沒有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宣傳,但如此平靜回歸的 +J 系列還是讓不少網友直接炸開了鍋。
同時,又因為優衣庫自身攜帶的「大眾」屬性,使得這一本該只有硬核時尚愛好者才會側目的合作系列成為了大眾口中熱議的話題。
網絡上居高不下的熱度,大眾的消費熱情逐日遞增,也就意味著系列發售時的「腥風血雨」
果不其然,在 +J 系列發售當天,不僅優衣庫線上網店的 +J 單品在僅僅數秒之內就宣告售罄,在不少優衣庫的線下發售現場更是出現了「哄搶」的一幕。
發售排隊盛況
在日本名古屋的一家優衣庫門店中,店鋪一開門,在外等候多時的顧客們蜂擁而入。
眾人你追我趕,互相推搡,誰也不願落後別人半步,現場的 +J 單品瞬間就所剩無幾。
沒搶到單品的人看著空空如也的貨架,隨即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用來展示單品的塑料模特身上
轉眼之間,模特身上的單品也被扒了個精光。
在人群退散之後,現場留下的,只有被撥的歪七扭八的模特和散落一地的碎玻璃。
事後,據有關消息聲稱,由於沒有限制進店購物人數,這店鋪內的場面一度失控,現場狀況圖片看上去還要更加惡劣。
而那些搶到 +J 系列的「幸運兒」中,卻又有不少人將這些單品當成了謀利的工具。
在系列發售後不久,在各大交易平台上就有人掛出了 +J 單品的商品連結,售賣的價格無一例額外都較之於原價有不小的增幅。
因為 +J 系列的單品售價本就不菲,因此不少網友目睹此情此景,都發出了「優衣庫都已經買不起了!」的感慨。
其實,由於行情火爆而引發惡意炒賣的現象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優衣庫身上出現。
早在 2019 年,品牌和就和享譽全球的街頭藝術家 KAWS 進行了一次聯名企劃。
單品一經推出就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尤其是在大陸地區,排隊搶購的盛況更是比比皆是。
在線下搶購的過程中,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顧客為了爭奪單品而拳腳相加,爭執鬥毆的惡性事件。
官方定價 99 元的 UT,在二級市場上居然有了不小的溢價空間,某一配色的二級市場炒賣價格甚至達到過 799 元。
更可怕的是,類似的現象在當下的潮流圈子中已經屢見不鮮,甚至有不少消費者已經將此當成了「常態」
對此,格姐雖說無力改變,但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誠然,逐利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看準時機,獲取更多的財富也是無可厚非。
但倘若是通過擾亂市場秩序,破壞良性的商業運作的手段去獲利,即便是一時賺的盆滿缽滿,在將來是勢必會走向窮途末路。
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更應該去培養並堅持自己的喜好和品位,而不是在一股股市場熱潮中隨波逐流,變相助長惡意炒作的歪風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