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男孩在英國私校習得的人生三課

2020-02-13     英倫雲小學

從表面上看,William的故事是一個中國學生在留學中尋回學習意義的經歷,但更深層次看,是他在英國國家文理中學學會了最重要的人生三課:獨立的責任、取捨的勇氣與自由里的給與。


William(前排左一)

目前就讀於UCL生物醫學專業


01

一個中國男孩的典型困境與非典型蛻變


在William身上,你能看到中國大多數男孩到中學階段的「集體畫像」:聰明、資質好,品行端正,沒什麼壞習慣,但迷茫,不夠自律,沒有目標感,離開父母監督成績就可能一落千丈……


不難想像,這樣的男孩,學校往往將他們歸類到「中段學生」群體里——一個紡錘形狀的中間部分,往往投入最少,關注最少;而父母,除了在學業上一寸寸盯牢,只能憂心如撓地等孩子「開竅」。


「開竅」,這大約是中式教育里最大的玄學。


William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家庭,就讀的學校是成都數得上的名校,學習壓力大,媽媽基本上以一種「衛星」環繞狀態陪讀。


這樣一種狀態,對William也是深淵:漫無目的,靠義務感完成的學業;在課堂隨波逐流,繁重的作業任務下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按既定規劃,William的學業路徑是這樣的:從公立小學讀到公立初中,畢業轉軌到國際學校完成高中,然後出國。


William與英國同學慶祝聖誕節


但因為突如其來的一場病,讓媽媽無法再像衛星一樣照顧William的學習和生活了,出國計劃被提前,「他總得自己成長,得有生活能力」,媽媽的焦慮感一下子升騰起來。


02

從「為什麼學習」到主動選擇


為給出國做鋪墊,William從公立學校轉入一所國際學校。William能感覺到自己的責任,但公立學校里形成的依賴慣性,加上國際學校的驟然寬鬆,讓William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遭遇到滑鐵盧般的失敗。


爸爸參加完家長會回來後,媽媽努力壓下兩人內心的波濤洶湧,與William進行了一次長談。觸動之下,William跟媽媽表態,「給我一學期時間,我會把成績趕上去。」


William的成績的確在慢慢進步,「像絕大多數學生那樣苦學」的確能改善一些學習狀態,但問題的關鍵卻仍沒有解開,「為什麼學」這個本該是第一驅動力的問題,在以William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學生心裡,是無解的。


在國內學校的最後一學期,他開始發現自己有點喜歡生物,但數學仍然是討厭的學科,緊接著就是準備出國。


William一家機緣巧合通過一次宣講了解了英國國家文理中學(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ollege, NMSC),William被這所學校的STEM課程和英國議會實習項目所吸引。


不喜歡數學的William決定去申請這個把MATHS寫在校名的學校,一方面是因為對科學的熱愛確實在內心深處召喚他,另一方面,之前的經驗自動幫他過濾掉這個小矛盾:喜歡與選擇有關嗎?儘管不喜歡數學,但一直以來,他的數學成績其實並不差。


William和家人參加NMSC畢業典禮


03

「你已經可以為你自己的選擇負責了」


中間其實還有一段小插曲。爸爸當時並不信任William的選擇。「兩個星期以前,你跟我說你以後要去美國的,現在這麼快決定要去英國念書,我認為你沒想好。」


William跑去向媽媽求助,希望媽媽幫忙說服爸爸。媽媽因為前期參與比較多,與William深入討論過這個決定,便說,「我是支持你的,但你必須自己去做爸爸的工作,你已經可以為你自己的選擇負責了。」


15歲的少年,開始拿出最認真的態度跟爸爸開展了一次又一次男人間的對話,直到爸爸認為他是經過深思熟慮,支持他的選擇為止。儘管爸爸還有顧慮,但最終還是同意把William送到英國。


「我情緒上不敢表露出一點點捨不得,因為我知道我只要有一點捨不得,他爸爸肯定把他帶回來。但經過那場大病,我深切感覺到,得讓孩子獨立成長起來。」


幸運的是,爸爸媽媽真的等來了兒子的開竅。留學英國國家文理中學的第二年,William速度成長起來,在電話另一端,他談及學業充滿進取心與熱情,對未來充滿規劃。


「我的方向是自然科學,目前考慮的學校有劍橋、UCL、約克等這些英國排名前20的學校,當然我肯定是以劍橋為目標去努力。我大概會讀6-7年,把博士讀完,在英國實習或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回到中國。我的家庭給我的觀念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是你的根。」William說。


「在NMSC兩年,孩子的整個變化我和他爸爸都很滿意,比起在我們身邊的時候,他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努力接近自己的目標。也許他還是有很多問題,但我覺得有目標、有方向,對孩子來說離成功就近了一步。」媽媽說,「當然最終孩子能考取UCL的生物醫學專業,也讓我們覺得當年決定去英國讀高中是非常正確的。」


從表面上看,William的故事是一個中國學生在留學中尋回學習意義的經歷,但更深層次看,是他在英國國家文理中學裡學會了最重要的人生三課:什麼是獨立、取捨與自由。


而這也許才是人生旅程中,成年人世界最應該傳遞給我們孩子的教育。


第一課:獨立


甫入NMSC,老師就給出一條出人意料的「聲明」:老師沒有義務要教會學生任何東西,也沒有什麼是學生必須要學會的。


在師生關係之間,老師的作用是提出任務,學生的責任是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並向老師求助時,老師會盡力提供幫助。


一開始自然是懵的,但William很快發現,這種模式對他有強烈的吸引力,並在這種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第一個被打通的「穴道」,竟然是數學。


首先,他拿到了一個他最愛的題目,生物學領域環境科學主題的項目,去調查研究一個自然棲息地里的生物多樣性。


這樣的學習過程很新奇,William在深入研究下去之後,遇到了一個絆腳石:要得出生物多樣性的類型與數量,他需要用統計學知識去推導出一個數學公式。


在這個節點上,老師開始引入教學,幫助他得出公式,以及背後大量的統計學概念,並帶領他在實際應用中做舉一反三的練習。


「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像完成一個項目一樣,你會覺得不掌握數學這個工具,就沒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你自然會去鑽研,然後在鑽研中帶出更多問題和知識點。」William說,「也因為NMSC的小班制教學,班級規模不會超過10人,因此老師能夠關注到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在你需要他的時候及時地給予幫助和支持。」


William(前排)在英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榮獲金獎


以這樣的方式學習,William突然打開了一種視野,跳出一門一門孤立的課程,去理解自然科學。


「我為什麼喜歡自然科學呢?它其實是多科目科學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門新型學科,你很難說自己是某一科的專家,比如說,你可能生物、化學、物理三門課都特別好,當它們彙集到一起的時候,你會得到一種看問題的全新視角,讓問題變得簡單。


「有很多生物學家覺得很難的問題,你讓數學家解決,可能就是一個數學公式解決的問題;有些化學家覺得很難解決問題,比如分子之間的互相作用力問題,交給物理學家,可能就是一個很簡單、很基礎的內容,很好理解。如果你有多方面的涉獵,你在科學領域就可能走得更廣一些。」很驚詫於William的洞察,因為這基本上與近些年科學領域一直強調的「跨學科」思潮不謀而合。


「因為我很喜歡生物,在之前的學校就只好好學生物;來英國之後,學著學著會發覺,這一部分是化學領域的概念,你要認真學化學;然後那裡又不太對了,好像是物理的概念……接著我發現所有科目都是相連的,你都需要用到,這是一個互相借鑑的學科網絡。」William說。


這也與學校倡導的以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的STEM教育理念如出一轍。從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入手,William首先在認知上建立起一種關於自然科學的全局觀。這時的他接下來的學習變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探索之旅,在知識圖譜之中不斷游弋,不斷解鎖。


獨立是一種責任感,是把孩子的問題交還到孩子自己手裡,自行探索,獲取答案。在獨立學習的進程中,一個必然的伴生能力便是自律。


「打遊戲?玩手機?不存在。在我們學校那種環境下還是挺難沉迷的。大家都在學習啊,你不可能說坐在旁邊玩;頂多5分鐘,你就會收起手機去寫作業,你不可能看著別人都在學習自己停下來。」


William坦言,就作業量來說,NMSC的可能不比當初在公立學校時少,卻並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你主動想去完成的作業,而不再是負擔。


第二課:取捨


放棄也是一種重要的選擇,懂得取捨比全盤拿住更需要勇氣。


在嘗到獨立探索的樂趣之後,William遇到了一個選擇困難症的局面。


在進入A-Level課程的第一年,William一下選了6門課,分別是英語、生物、化學、物理、經濟數學和一門EPQ(全稱為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是英國自2008年開始推廣的在高中期間供學生選擇的拓展型課程)。


William在學校體育課上


在A1階段選擇6門課是一種什麼概念?簡單做個類比:國內也有很多開設A-Level課程的高中,一般會建議學生在2年時間裡選擇3-4門A-Level課程去申請大學。William相當於在第一年就double了這個量級。


「我現在想起來是覺得當時瘋了,但當時選課的時候,就覺得每一門都很有意思,都很有興趣,感覺哪一門都沒有理由放棄。」


「你選課這件事沒有和你的導師商量嗎?」NMSC給每個學生配備了自己的專屬導師,給予學習、生活以及升學等全方位的指導。


導師的態度可能是William整個「選課歷險記」里最有意思的部分。在A1這一年,導師眼睜睜看著William選了6門課,說,「選吧,你可以的沒問題,反正現在有大把的時間,但我相信你將來一定會回來跟我說要丟掉兩門的!」


William當時也是初生牛犢的態度,「不可能,我絕不可能丟掉兩門的。」


後面的日子,按照William的話來說,每天都過著一種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的日子,「好像自己被人塞進一個狹窄的後備箱裡,前面一直有人在踩油門加速,你根本停不下來,也根本沒法有規律地生活與學習。」


William在學校實驗課上


但William堅持的時間,還是超出了導師的預期,他開始主動勸William放棄,也跟William媽媽溝通,請她一起勸孩子放棄1-2門課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物理和化學裡面選一項吧,花更多時間去研究,把一門學科做到更好。」


數學老師也來跟William談,「你要學會做選擇,選擇放棄和選擇投入一樣重要,懂得取捨甚至比全盤拿住需要更大的勇氣,你得明白這一點。」


深思熟慮之下,William最後放棄了物理:「儘管我沒有完成全部6門學科,但這對我鍛鍊極大,第一,我在學術上的承壓能力有了很大拓展,第二,這使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承受壓力與承擔任務的能力的邊界在哪裡。」


第三課:自由


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予,是讓孩子看到更開闊的領域,掌控自己的世界。


實際上讓一個孩子精神獨立、理解爭取與捨棄,本質上都是在引導他「運用」自由;但在更高的層面,自由還是一種給予,幫助孩子看到更開闊的領域。


對於William來說,在NMSC的學習不僅是將自己喜歡的學科融會貫通,或是在自己喜歡的知識圖譜中體驗從散焦到聚焦的過程,還有一種快樂,是揭開科學研究的玻璃天花板。


NMSC的老師有則信條,但凡學生來提問,但凡學生完成作業之後,仍有餘力想做研究,老師都會說「Good Job,我支持你!」除了校內豐富的資源外,老師還會幫著「刷臉」,幫你搜羅起全英國夠的著的學術資源。


William參加愛丁堡公爵戶外拓展項目


William挑戰的一個EPQ課程項目是「幹細胞研究」,「我很喜歡幹細胞,我覺得它和自然科學的連結很強,擁有生物學領域(可以說)無限的潛力,它的多用性非常地可怕。」


William跟自己的生物老師商量,「我想做這方面的研究,行不行?」老師二話不說,找來一堆論文推薦William去讀,「讀完你要寫報告,寫完之後我再教你怎麼寫大論文。」


過掉一波論文之後,老師先從學校先進的生物實驗室開始,帶領William著手實驗,然後又帶他泡華威大學的幹細胞實驗室,看看實驗室的研究員是怎麼工作的。


之所以能夠近距離接觸大學的實驗室,是因為一方面NMSC離華威大學和伯明罕大學都不遠,另一方面也一直保持著頻繁的學術互動關係。除此之外,牛津和劍橋也去了5、6次。


EPQ項目的學習研究過程對William的幫助很大,比如在劍橋夏校,課題說來就來,3天之內交2000字英文論文,「接到任務那一刻會有點害怕,但更多是興奮,感覺總算有你可以玩的東西了。學術是玩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William認真地說。


也就是在這樣的自虐和被虐中,William突然體會到一種對學術的掌控感——是你在掌控學術,不是課題在掌控你;學習也不是一個割裂的、儲備知識的過程,學習和研究根本就是一體的。


「你需要讀很多書和論文,網上發布的學術界論文我也在讀,吸收他們的一些觀點,結合自己的論據轉化成自己的見解,這個過程真是非常有趣。」


04

結束語:關於未來


2019年William成功被UCL生物醫學專業錄取,而William的故事在英國國家文理中學並非個例,同他一屆的小夥伴一半都被英國G5大學錄取,進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UCL和LSE深造,奧林匹克競賽人均成績超過英國任何一所學校。


這樣閃耀的成績背後是學校全體教師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所以「國家」二字命名,把數學和科學寫進校名的英國私立高中,從創辦之初就明確了自己的使命:


「致力於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吸引和培養優秀的學生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從而進入世界一流大學,最終成為未來各行業的領軍人物。」


最後,和William聊到以後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志向是找到科研方向之後回國成立自己的機構。


學術從來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William在英國國家文理中學所經歷的學習方式,無疑使他具備了很多可遷移的能力,而正是這些可遷移的能力,使人能行得長遠,萬頃波中得自由。

英倫雲小學通過線上整合優質英國小學資源,讓孩子在國內也能體驗正統英國小學課程和真實的課堂。更為孩子提供英語語言訓練、入學測試、申請和註冊、預約面試、參觀學校、辦理寄宿監護服務、體檢、簽證申請等一系列服務。如果您的孩子有相關的需要可以與我們取得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sCDPnAB3uTiws8Ke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