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年味越來越濃
潮汕人又是怎麼過節的呢?
年三十這天
祭祀祖先,大掃除,貼春聯
接著便是全家人
一起吃年夜飯,發紅包
泡一壺工夫茶, 嗑嗑零食看看春晚
家中其樂融融,老人喜笑顏開
那是不可能的!
年前首件大事:給神仙們放假
當我們還在數著手指頭等放假的時候
從農曆二十三開始
潮媽們就開啟了高能戰鬥力!!!
備足祭祀用的豬、雞、魚等供品和紙錢
把家裡里外外打掃個遍
家裡神明香爐中的香腳枝收掉
用花水擦洗老爺床,換上新的金花紅綢
到二十四奉上祭祀用的
供品&一盤米&一盤糖拜「司命公」
答謝他年頭到年尾的保佑
最後燒足紙錢
送司命公等諸路神仙放年假回家
註:灶神,又名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司命公。中國早在夏朝就已有祭灶。關於灶神有不少傳說,最早的灶神據說為炎帝所化,也有稱火神祝融托祀於灶。
家裡貼的老爺符都會被撕下來放在元寶中,元寶中還得放十二個柯絲作為老爺上天的"路費"
收掉的香腳枝老爺符通常會被送到大海里;等到正月初四老爺落天潮媽們再去請些符來家裡保平安
潮人們愛清爽整潔
除煥上一套新衣和一雙靚鞋
髮型怎麼能low?
不管是坐到PP疼的燙染拉直還是簡單的修剪
有錢無錢,年前剪個雅頭過大年
在上一代的潮媽們年前還會去「挽面」
修出彎彎的月牙眉
以容光煥發迎新年
註:「挽面」是潮汕女性理髮美容的一種特別手藝,即用線將額前、鬢角的汗毛拔掉
除夕的前幾天
潮媽們會把心靈手巧的本領展示得淋漓盡致
那就是做粿
用粘米粉/糯米粉/綠豆粉/麵粉等
拌上綠豆沙/甜飯/白菜頭
蒸製成各式各樣的粿品
紅粿、殼桃粿、菜頭粿
甜粿、鼠殼粿、米粿
……
緊接著就是備年貨
有鴨脯、鵝肉、魷魚血蚌、新鮮蔬菜等等
這些展開說那可要饞skr人
年前的媽媽真的很忙
所謂
「年到節到,唔閒到哭」
潮汕人非常重視家庭觀念
每年除夕,潮汕人都必須回家過年
這天大家都得「洗白白」換上新衣
寓示「洗滌污穢,來年消災免禍」
除夕,起源於遠古時期
華夏民族始祖軒轅黃帝
為防止野獸侵害妻子的屍體
請高大勇猛的方相氏夜間執戟防衛
開道護靈
後來,每年臘月歲暮
人們在舉行禳祭「大儺之儀「時
都會請方相氏頭蒙熊皮
身穿紅衣黑褲,執戈揚盾
用以驅趕魑魅魍魎
開闢通往平安吉祥之途
隨著朝代的變換,時代的變遷
現代潮人們刪蕪就簡
傳承著古人除夕夜的美好意願
除舊布新,團圓喜慶
潮汕人吃團圓飯有不少規矩
所謂廿九夜,夾大查
阿爹哩無拍,阿媽哩無罵
不僅講究吃多吃好,還講究吃個好「彩頭」
不小心打破碗和筷子,要馬上講出「吉祥話」
「碗扣(打)碎,大富貴」
「箸(筷子)落席,有好食」
米缸要填滿,灶火不熄滅
象徵「歲歲有餘米,年年不斷炊」
過完年三十,鼠年就來啦!
明代潮人陳天資《東里志》雲
「正月元旦履端節,內外夙興
設香燭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
晨起祭祖後,潮人們開始拜年
拜年的順序以年長的長輩為首
緊接著給親朋好友拜年
大年初二為「迎婿日」
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所 謂
「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
表示拜年要趁早,越早越有誠意
春節最熱鬧最具潮味的當屬營老爺
"老爺"在潮汕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
其實"老爺"不泛指一位
有進入朝廷規定把典的神明
如城隍、關爺、媽祖等等
有佛道諸神
如南極大帝、玄天上帝、呂祖……
有民間創設奉祀的神明
如三山國王、安濟聖王、雙忠聖王、龍尾爺、珍珠娘、福德老爺……
「營」出自古漢語,意思為來回走動,飛來飛去
潮人們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
按事先計劃好的路線遊行
在一個地方舉行拜祭儀式後
再送回神廟安放
路途中禮炮和商店的鞭炮接連不斷
遊行一般是在每年的農曆正月
潮地「營老爺」隊伍有
標手(扛標旗),牌手(舉牌),轎夫
器樂演奏,挑雙藍,英歌舞,武術表演等
形式不盡相同,五花八門
但都是祈求今年風調雨順
家人平安,百業興旺的美好願景
這是一種傳統的傳承
也是潮人的信仰
它支撐著潮人們善惡分明
敢於拼搏,積極進取的可貴精神
素材來源 | 潮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