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寫出觸動人心的散文?

2019-10-08   談文化論教育

如何寫出讓我們心靈受到觸動的散文;如何讓散文散發詩意。這裡小編主要講講選擇材料、理順線索、選詞鍊字、巧用手法四個方面。

怎樣選擇材料

  (一)根據主題的需要選擇材料。要寫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好以什麼為主題,再根據主題的需要進行選材。

  (二)善於想像和聯想。開始學寫散文,腦子裡出現的只是一些單調的景和簡單的情,倒來倒去不是紅花綠葉就是藍天白雲,要麼無病呻吟「我愛爸爸媽媽」「他真好」,對人物的描寫也很簡單。原因就是材料少,且不善於挖掘。如果能對事物進行想像與聯想,就可以挖掘出有用的材料,充實文章內容,凸顯文章主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採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就是聯想和想像。「忽然想起」「又記起」是關鍵詞,作者聯想到從前的事。由眼前的景寫到古代的江南。「今晚若有採蓮人」這種想像的空間,既能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表達對現實的不滿之情,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也讓讀者浮想聯翩。

  再看夏衍的《包身工》:

  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墨鴨整天地捕魚,賣魚得錢的卻是養墨鴨的船戶。但是,從我們孩子的眼裡看來,船戶對墨鴨並沒有怎樣虐待。用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比喻帝國主義及其買辦們與包身工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十分精當,有力地控訴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而現在,將這種關係轉移到人和人的中間,便連這一點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

  作者由此及彼,從老闆和包身工的關係聯想到船戶對墨鴉的關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養成理順線索再下筆的習慣

  劉熙載在《意概》中說到:「惟能線索在手,則錯綜變化,惟吾所施。」文章的脈絡是表現主題的軌跡,如果理不出線索,材料仍然是「剪不斷,理還亂」,結構也很難安排。線索如同鏈條一樣,將文章所要表現的人、事、景、物聯繫統一起來。要寫好散文,必須要先將線索理順。如《囚綠記》的行文線索是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作者發現了綠色的特徵,從中得到了啟示,甚至悟到了綠色的秉性與自己的心靈的相通之處,從而也使這一短文富有強烈的象徵意味。《荷塘夜色》是以心緒、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作為文章行文線索,全文表現的是一種渴望寧靜、希求超脫的情感,其中微妙的情感變化顯而易見。《小狗包弟》以作者的情感變化:悲傷——歡快——憂慮——輕鬆——沉重——愧疚為線索,表達出對自己捨棄小狗包弟而保全自己的做法的深深歉意以及自我良心的剖析。動筆寫文章之前,要先理順思路線索,行文的時候,才可以思路暢通。

學會選詞與鍊句

  劉勰的《文心雕龍·章句》中說:「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可見句、段、篇的完美離不開詞,詞乃立言之本。所以詞語的選擇在寫作中非常重要。在詞語的選擇上,要注意分辨詞語在色彩上的差別,注意區分詞語在意義上或用法上的差別,適當使用成語,選用表示事物比較具體的詞語而不用意義抽象概括性的詞,善用動詞和形容詞,巧妙活用詞語不濫用文言詞語和方言土語,不使用網絡語言等。用詞準確貼切,簡潔明了,才能讓文章生動形象,真摯感人。

巧用手法

  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說過:「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飽含著果汁一樣。」楊朔也說過:「我在寫每一篇散文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要讓學生有「寫散文要當寫詩一樣來寫」的意識,寫出詩的意境,詩的美,讓散文飽含詩意,情真文美,可從以下幾點入手訓練。

  (一)要善於從生活中發現富有詩意的題材。在平常的生活中留心觀察,細心捕捉,去尋覓,去發現生活中「動情的事」。

  (二)善於運用抒情表達方法。宋人張戒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作者在寫作中有感而發,將情感滲透到文章或作品的人、事、景、物之中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抒情。以情動人,是寫文章的目的,要寫出已意深情美的文章,要能打動讀者的心,要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必須得熟練掌握運用抒情這種表達方式。

  (三)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要寫出詩意的散文,還需要藉助於反覆、比喻、誇張、排比、對比等修辭方法來加濃抒情色彩,強化某種感情的抒發,增強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