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收入翻幾倍:「新農具」改變了小鎮漁民

2019-12-02     農視網

江蘇省連雲港市海頭鎮,是全國知名的海鮮生產基地,這裡擁有捕撈船隻1000餘艘,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漁民辛苦捕魚,收益有時卻很低。現在,靠著一種「新農具」,當地人的年收入翻了好幾番。

什麼「新農具」能量這麼大?

答案是,手機。

當漁民拿起手機

兩年生活大變樣


海臍村曾經是一個只靠打漁為生的小村莊,而短視頻電商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村民們的生活。

常住人口只有1100戶的海臍村,從事直播以及拍攝短視頻的人,已經達到了兩到三百人。

一名主播說,他是一位出海了11年的普通漁民,早出晚歸,一年的收入也只有幾萬元。2017年,他開始把自己出海打漁以及烹飪海鮮的生活分享到視頻平台。如今,他擁有268萬粉絲,平時一天能有幾百個訂單,過節的時候,甚至能達到一天三五千單。隨著捕撈的海鮮銷往全國各地,他的年收入翻了上百倍。

經歷相似的漁民在海頭鎮上並不少。另一位主播說,除了拍短視頻外,他每個月最少要做20場直播賣貨,每場直播一到四個小時不等。直播間基本上達到三五百人,賣東西每單在99元左右。

為什麼「第一個吃螃蟹」?

為了過上好日子

凡是都有帶頭的。

海前村的張延喜是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31歲的他出生在一個漁民的家庭,有兄妹四人,父親早亡,母親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張延喜因窮輟學,隨哥哥到深圳打過工,後來又回到村裡,操起了父輩出海打漁的舊業。

海上漂泊的日子枯燥無聊,為了打發時間,張延喜將自己的海上見聞寫成漁民日記,發表到網絡上。一年多的時間,他竟寫下了十幾萬字的漁民日記。

2015年的一天,張延喜無意間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和一些海產品的介紹發到了網上,沒有想到,竟接到一位北京的客戶主動打來的電話,要買他的海鮮,並問張延喜是否有自己的網店。

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這個電話提醒了張延喜,何不自己開個網店。

可是,一沒資源,二沒本錢,談何容易?從哪裡下手呢?

剛剛興起的「直播熱」再次提醒了張延喜,「何不用直播海鮮現做現吃的方式來吸引粉絲呢?」說干就干,張延喜陸續在一些視頻平台開通了帳號,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

剛開始,所有的電銷事務都是張延喜一個人打理,由於技術生疏和經驗匱乏,那段日子緊張而辛苦,白天忙於寄發快遞,晚上做直播,忙得不亦樂乎。但不論多苦多累,張延喜都咬牙堅持,因為他心裡藏著一個夢想: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一年的經營與維護,張延喜的海鮮品牌開始慢慢走上正軌,成為網上知名的海鮮品牌。而隨著粉絲數量的不斷增加,張延喜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短視頻平台「吃螃蟹」第一人。2018年,他已擁有粉絲50多萬人,銷售額達1200萬元,利潤200多萬元。

如今,張延喜不但自己開網店,還把兄弟姐妹帶入電商行業,由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年收入200萬的電商網紅,他的大照片掛在了村委會的牆上,儼然明星一般。

改變

不止一面

據某短視頻平台數據顯示,2018年該平台全國播放量前十鄉鎮中,海頭鎮的視頻播放量達到165億次,位居全國首位。

農民主播直播帶貨不僅改變了他們自己的人生,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走進海頭鎮中心,隨處可見電商物流公司,網紅工作室。此外,鎮上的物流公司、包裝、食品加工等產業也都隨著視頻電商一同崛起。短短兩年間,縣裡的食品企業從十來家增加到現在的上百家。

近年來,短視頻及直播快速發展,手機正成為農民手裡的「新農具」。許多農民將自己原始的鄉村生活分享在短視頻平台並直播銷售當地特產,獲得了良好經濟效益。

了解更多農民直播案例:

月入2萬元!「快遞+電商」模式,你要不要試試?

一天賣貨4萬元!普通「網紅」背後,是這幾點成功經驗!

農產品如何大賣?用好「網紅經濟」的三個銷售秘訣,很靠譜!

都是短視頻,他們為啥掙錢?他們解決了放心消費的問題,來看看

來源:央視財經、人民網

編輯\\\\ 薛熊貓

責編\\\\ 康軒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jiSyG4BMH2_cNUg4p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