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比較著名的關隘,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有著"天下第一關"美譽的山海關,或者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嘉峪關,又或者是影視作品中經常提到的雁門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鄂豫交界之處,距信陽市雞公山區南35公里,藏著一個與山海關齊名的關隘——武勝關。
武勝關是中國古代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重要隘口,此關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後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
武勝關雄踞於峽谷之中,地處險要,扼控整個通道。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城牆堅固,古以"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形容其險。險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武勝關歷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
據了解,武勝關發生的戰事,最早要追溯到黃帝與蚩尤的爭戰,春秋以後有記載的大大小小戰爭就有60多次。著名軍事家孫武曾於公元前506年率軍一舉攻戰武勝關,隨後占領郢都,"楚失三關,而後失江山"。南北朝時期,梁、魏為取得關隘要道的控制權,曾在三關相持,反覆爭奪數十年。
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忽必烈率軍渡淮河,攻大勝關,宋軍憑關據守,攻不得克,後因戍兵棄關南逃,方越關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結"鄂州之盟"。
太平天國及後來的捻軍賴文光部,也曾在武勝關地區與清軍展開殊死戰鬥,最終戰敗。為顯示功績,清朝皇帝將原來的武陽關改名為武勝關。
北伐戰爭時期,兩軍在此展開激烈爭奪,北伐軍團拿下武勝關後,很快取得了戰爭勝利。1938年日本侵略軍25萬重兵進攻大武漢,並調集13、16師團由合肥向豫南進攻,奪取目標就是武勝關。
武勝關,地處險要,戰時成為各方的必爭之地。而隨著歷史的變遷,關隘已無作用,大多關隘已經毀損,殘缺不全,只留下遺址作為名勝古蹟於此。而在武勝關周邊,也存留著一些名勝古蹟,見證著武勝關的興衰變遷。
在廣水市武勝關鎮境內,現存留的有武勝關遺址、守衛武勝關的屯兵地將軍寨、距離武漢最近的黑龍潭瀑布群等風景名勝,還有著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點。除了風景名勝之外,武勝關依然發揮著獨特的地理位置的作用,關城下面北京-廣州鐵路經此,關上鄭州-武漢公路
縱穿。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武勝關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是屹立幾千年,經歷了無數的戰爭,武勝關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無法估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