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個村,讓人有穿越到清末民初之感

2019-10-14   中華人APP

春日裡,我們相約去探訪掩藏在浙江奉化溪口青山綠水間的棲霞坑村。

車經亭下湖時,天空正飄著濛濛細雨,一派"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景象,過董村後,天漸晴,山愈幽而峽更深,車窗兩邊掠過綿延不絕的蔥翠,偶爾還夾雜了一叢叢一簇簇的杜鵑、紫藤、檵木、映山紅……真是春深似海啊。

當一座全部由岩石砌築而成的拱橋映入眼帘時,就棲霞坑村秀美的身姿已在眼前:石牆、黛瓦、青磚、山花、溪流、炊煙、廊橋、閒雲野鶴般的垂釣者、閒庭信步的雞鴨和狗兒……

用石頭砌成的古橋隨處可見

恐怕誰也不會忽略矗立於村口的那幢晚清風格古建築的殘貌,雖屋頂和牆體多數已傾倒,殘垣斷壁,雜草叢生,但那臨溪而立的氣韻、高大滄桑的馬頭牆、大到令人驚嘆的占地面積,無不彰顯這座王氏祠堂當年的巍峨丰姿,心裡不禁對其坍毀若此充滿了惋惜。

幸而,與王氏祠堂隔溪相望的另一清代典型建築——潤莊,依然完好。進去一看,兩進兩層式的江南民居果然氣派得讓人驚艷,古宅設計布局齊整,左右對稱,溫婉的三合院落、小家碧玉的廂房和堂屋、檐下的木柱和石磉、木門上銹跡斑斑的鐵鎖,讓人有恍如置身於某部清末民初電影里的錯覺。

村內的老建築還真不少

老宅經歷了100多年的歲月侵蝕,雖破敗痕跡逐漸顯露,但於窗欞、畫梁等細節處流露出的雍容與富麗,讓我們能遙想出當年的繁華。這樣精雕細鏤的老房梁下,這樣落滿塵灰的舊物什旁,真的很適合絮叨些煙塵往事。

出潤莊就可見到一座橫跨於筠溪的廊橋,它有個很吉祥的名字——幸福橋,鵝卵石鋪成的橋面滿滿都是歲月的印記。我們紛紛猜測橋下那棵大樹的年紀,跟200歲古廊橋相伴的該是棵高齡的古樹吧。

再往前行,顯應廟赫然在望,朱漆的木門、木柱、戲台,猶有飛檐翹角雕欄畫棟。王氏宗祠跟顯應廟相毗鄰,大家對置於金色牌匾下的棲霞坑古村宣傳窗頗有興趣,古代鄉賢汪綸、毛潤、唐經筵等的詩詞,都為棲霞坑就是"唐詩之路"中的桃花坑提供了佐證

古村依山臨水,一派好風光

棲霞坑的原有風貌保持得很好,那些石牆、黃泥牆、木結構的房屋於筠溪兩岸沿著地勢的高低而築,高矮相仿,不密不疏。攀附於屋上的爬山虎和石圍牆上,一簇簇的青苔以及從牆縫裡鑽出來的野草形成某種呼應,一眼望去,好個和諧的畫面。

廊橋下清澈見底的溪水、溪中形狀各異的石頭都依稀散發出一種古意。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發現那些頗具年代感的物什根本不是難事,比如雕花的石凳、倒扣的石臼、破損的石磉、斷裂的卻難掩其精緻的木雕。

作別古村時,不禁又深深地望了一眼村口那倒塌的王氏祠堂,兀自想像那些埋藏於殘垣斷椽中的繁華往昔和如煙往事,或許有些已被村民廣為傳誦,也或許成為了永遠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