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路位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東側,北起黌門后街與國學巷的交會處,南至電信南街。電信路原是一片農田,1935年由德國西門子公司在路西側農田中修建廣播電台,作商業性電台使用。因電台大門上繪有「電」字圖案作為標記,1938年這段路遂得名「電字路」。成都解放後,電信局宿舍落址於此,電字路改名為「電信路」,並沿用至今。
在當時成都人的眼裡,位於華西壩西南方向高聳入雲的兩座鐵制廣播電台信號塔就是怪物。兩座鐵塔有一百多米高,相距約兩百米遠,它們的頂端用鋼纜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無線電波的發射接收裝置。自此以後,住在華西壩的西方家庭中便出現了成都人從未見過的新鮮事物——收音機。
生長在華西壩的孩子們從小就喜歡爬樹,這對高大電台鐵塔的出現,引發了華西壩上一些學生攀爬的興趣。華西協合大學藥學院學生李耀先是個很喜歡玩耍的人,又十分熱愛照相,他便與謝成科等幾個要好同學相約去爬電台鐵塔。
參觀電台機房(來源: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官網)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李耀先與同學帶上照相機來到電台鐵塔。沒費多大功夫,大家就爬上了電台鐵塔唯一的平台。從平台放眼望去,整個華西壩景色盡收眼底,華西協合大學的建築近在眼前。大家從未在如此高的地方遠眺過,直呼過癮!再往鐵塔高處看,只有愈來愈高,愈來愈小的鋼架,大家都不敢再往上爬,只有愛玩的李耀先覺得還不過癮,繼續向上爬。但他爬到近一半的地方時,感覺離地面越來越遠,鐵塔上的風也大了起來,便停下抓緊鐵架。他一邊休息一邊欣賞風景,拍了一些照片才小心翼翼地返回。從鐵塔下來後,大家又參觀了機房。機房中的工作架上放滿了各種儀器、儀表,工作檯上放置著「有電危險」的標識。這一天,大家玩得很開心,一群人盡興而歸,一路上大家都稱讚李耀先膽子最大,最勇敢。
20世紀40年代,華西協合大學足球隊的小伙子們也爬過電台信號塔。因為當時電台台長的兒子與足球隊的蔣先德是同學,台長便允許這些學生攀爬鐵塔。由台長兒子帶頭,張幼凌、張維華、蔣先德、黃剛維、吳進興等人都參與其中。台長兒子與蔣先德膽子最大,爬到了離塔頂很近的地方,其次是張維華,而其他人都止步於平台。
電台登高看華西(來源:華西壩朋友的天空網)
1942年,華西協合大學新醫院(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附近建成開業。五大學聯合辦學期間,周圍又陸續形成了金陵路、公行道、小學路、中學路等街道。20世紀50年代修建人民南路時,大批被拆遷的人家陸續轉移到這一帶,形成了小天居民區。90年代後,電信路擴建改造,老建築逐漸被拆除,高樓大廈不斷拔地而起。
經過風風雨雨近七十年歲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視、電腦、網絡等現代視聽媒體不斷普及,原本用於傳遞無線電波的電台結束了歷史使命。2001年,這對老成都人心目中的地標建築被拆除,僅留下一些歷史剪影和趣事供人們回想品味。
來源:方誌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