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網夸爆的妖孽李誕,憑什麼?

2019-11-15     電影工廠

李誕紅了。

不,李誕爆火了!

有人很喜歡李誕,認為他從來都不是簡單無腦的好笑,幽默與撒潑打滾的喜劇表演是有區別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李誕,認為他消解崇高,解構權威,又丑又懶。

而最近,一則關於李誕的熱搜再次把他推上了風口浪尖。

不過這回可不是什麼深夜買醉,而是他在《奇葩說》中的一場辯論。

辯題是這樣的:博物館著火,應該救名畫還是救小貓?

李誕上場之前,站在正方(支持救名畫)的黃執中就用他一貫的套路,給你揭開現象看本質。

黃執中說:這道題真正考驗的是你對世界認知的能力

小貓近距離的哀嚎誰都能聽到,但如果你能聽到名畫在百餘年前發出的「遠方的哭聲」,那說明你對世界的認知已超越常人,對貓和名畫抱有相似的同理心。

然而就在全場都沉浸在他所創造的,讓人細思極恐的「遠方的哭聲」里時,李誕笑嘻嘻的登場了。

9分鐘,全程無尿點,3個觀點依次遞進。

第一,成就名畫。

藝術品的價值是人賦予的,為了救一個生命而被燒掉,是賦予名畫最好的意義,是它最好的歸宿。

所以,名畫被燒掉,不是毀滅,反而恰恰是成就。

第二,成就好人。

人是自私而現實的,救一幅名畫,最多被奉為一時的英雄(這裡又順便諷刺了一下當下的社交網絡,人們對熱點的追逐和快速遺忘)。

但如果救貓,這條被你救起的鮮活生命便會時時陪伴滋養你。

因為救了一個貓,你變成了一個溫暖的好人。

第三,生命平等,沒有大小遠近之分,不能為了所謂的偉大文明,而去犧牲哪怕再微小的個體。

「近處的哭聲你都不管,你管的了遠處的哭聲嗎?「一句話拆解了執中辛辛苦苦構建的論點。

後面又把」遠方的哭聲「,定義為」想像中的哭聲「,讓執中的論點更站不住腳。

整段辯論,看起來嘻嘻哈哈,又把道理說的明明白白。

9分鐘結束,全場沸騰

「這才是段子的高級境界。」

「這幾乎是我這輩子聽過的最牛的結辯。」

一向端莊溫和的康永,接連歡呼了兩個Bravo!

薛教授評價這段演講,應該成為《奇葩說》的一段經典。

當然也有人批評李誕,評價他是偽知識分子,他能紅簡直太悲哀了。

那麼問題來了,就這麼一個整天嘻嘻哈哈,看起來永遠在活躍氣氛的誕總,憑什麼能獲得如此多關注?

其實在勇哥看來,這就是一個「現象級」明星的魅力!

那麼,什麼是「現象級」?

簡單來說,就是他代表著很多當代人的價值取向,至少是大多數年輕人對待人生的態度。

人們對他們的爆紅充滿爭議,但不可否認,他們就是他們所處時代年輕人的代表。

勇哥記得,上一個達到如此級別的現象級明星還是韓寒

在韓寒的時代,年輕人熱衷反抗權威,對這個統治世界的規則充滿蔑視。

甚至用退學這種激進的方式,試圖對這個世界發出自己的一聲吶喊。

在李誕的時代,年輕人同樣反抗權威。

但與20年前不同的是,我們不再憤青,每天叫囂著要改變社會,去創造一個更理想的世界。

我們要的是開心,要的是娛樂,我們要笑!

因為我們早已不再相信這個世界會因我們而改變多少。

那......

何不遵循本能去尋找快樂,娛樂世人呢?

所以,我們開始用消極的態度,對待社會潛規則。

我們開始用調侃的方式,表達對權威的蔑視。

很快,我們便聰明的發現,原來這樣的生活方式,遠比去改變規則快樂得多啊!

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葛優癱」,就像李誕上《奇葩說》一樣,隨便一癱能換出800個姿勢。

也像李誕《嚮往的生活》中的一躺,隨時隨地想讓自己過活的更加自在一些。

而我們每個喜歡李誕的人,也許沒有他活的自在,但只要看到他站在那裡,就如同看到了一個理想自在的自己一般。

而他所說的話,也同樣代表著極度渴望自在的年青一代。

自嘲的方式,調笑我們卑陋的生活,對自己說這沒什麼大不了。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李誕只是調侃,他大概還遠遠得不到如此多人的喜愛。

好笑有趣只是他吸引觀眾的方式,但真正讓人們記住他的,其實是在李誕調笑生活的表面之下,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1 藝術品的價值,是活在人們心中的

誠如李誕所說,所有藝術品都是人類自己對它們進行定義的。

它們承載的歷史,承載的故事,比藝術品本身可能更有價值。

一副名家畫作,可能紀錄了畫家所處時代的信息,包含了畫家本人以往的經歷,還有在某一時間段的情緒。

一個偉大的建築也許蘊含著一個輝煌時代下諸多感人故事。

但說白了,它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而這些歷史也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意義。

有強感知能力的人,才可以通過這些偉大的藝術品與作者進行對話。

但對於更多平常人來說,那些所謂的藝術品不過就是一塊布滿油墨的畫布,或者毫無意義堆砌在一起的石膏混凝土。

至於那些將藝術品價值過分鼓吹的人,又何嘗不是活在一個權威為我們構造的想像共同體之中,而不自知呢?

2 人的本能就是自私。

在理察·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有這樣一段表述。

物種演化的動力就是絕對的自私。

所有的基因都會以自私為第一原則,每一種基因都希望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儘可能把自己多複製幾個拷貝。

從而使自己在漫長的自然選擇和競爭中存留下來。才是真正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而生物只是基因製造出來的生存機器,所以生物的各種行為,哪怕表面上看上去很無私,它背後必然有一個深層次的理由,那就是基因的博弈。

讀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看蒙了,不過不要緊。

只要記住,人類雖然憑藉文明和理智,讓我們稍稍擺脫了基因導致的自私,但當我們不假思索時,出於本能的自私行為是無法避免的

而擁有如此深刻思想的李誕,也有了不同於其他喜劇明星的底氣。

原來,他販賣的可不僅僅是搞笑的才藝,還有將大家理想中樣子活成了現實的形象。

機智而準確的抓住現代人,娛樂至死嚮往自在,還崇尚理智的心理。

塑造出一個反權威反崇高,但從不求改變世界,只想活出自在的角色。

滿足大眾價值觀的期待,做一個僅限於此時代的「現象級」明星。

我想,這大概就是聰明人李誕成功的秘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Kt_bm4BMH2_cNUglO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