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十一診室(微信公眾號ID:consultingroom_11)
圖片: Dribbble | 設計: Pablo Cuello | 責任編輯: 筱箬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公眾號內回復關鍵詞
查看更多相關文章
導言
Q1
你覺得什麼時候最應該防曬?
你們是不是在懷疑老六的腦袋被醫院大門擠了?肯定是夏天最應該防曬啊!畢竟太陽在北回歸線上的時候對於我們的照射強度是最大(高中學的地理知識一點兒沒糟踐),當然,大家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點兒知識不算啥。
大家肯定都是在夏天的時候更在意防曬,而更容易忽略冬季的防曬,畢竟,此時的太陽在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遊走,感覺跟我們關係也不大……說實話,比起日曬,我們更在意寒風的冷冽能否穿過褲腳吹到腰,街上還有多少人光著腿和膀子在硬凹(punchline)。
Q2
冬季就可以不防曬了嗎?
當然不行!
記得「莫言」曾經說過一句話:冬天不防曬,一年老三歲!(手動狗頭)。
圖片來源:SOOGIF
你看,這是紮根於我們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智慧。
所以,老六冒著閱讀量撲街的風險,在冬季分享防曬指南……
(甩動帶著冰碴的假劉海)
咱們先來看看這張老圖: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美容的真相》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渺小得如同一粒沙子,而「這粒沙子」上面幾乎所有生命都在面臨衰老的問題,而對於衰老的恐懼幾乎全部都在那張臉上了。
衰老的臉
老六把大家引向宇宙的目的很簡單,因為我們防曬防的就是太陽送給我們的紫外線,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在這方面有研究的人甚至知道紫外線分為UVA、UVB、UVC這三個波段,下面我們具體說說:
紫外線及皮膚示意圖
UVA:穿透能力最強,基本可以一口氣干到我們的真皮層(血管和毛囊的部分,甚至到脂肪部分),能到4mm~5mm左右,這基本上就是皮膚科手術操作的深度了。同時,需要注意,UVA可以穿透玻璃,就算在屋裡曬太陽,也一樣得防。
UVB:穿透能力中等,基本就是到地表的能力,可以觸達我們的表皮,少部分可以到真皮層。
UVC:穿透能力差,穿過臭氧層之後就不剩多少了,能夠觸達表皮的角質層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整這麼多名詞一臉愣,穿透了能咋的?
紫外線穿透之後會造成細胞DNA的損傷、細胞膜破壞,進而導致皮膚的鬆弛、老化問題,這還不算完,還會刺激黑素細胞產生更多的黑色素,導致皮膚變黑、長斑……
然後,你就進入到了又老又黑的狀態,於是開始難過,無論穿什麼衣服都像是來自非洲的遺落公主。你砸了全家的鏡子,還劃破了手,血流了一地,不小心踩上去還滑倒了,打120來急救,又因為太黑了,結果他們都沒發現你……
總之,我們要防曬!
怎麼防?
硬核·防曬
簡單來講,就是靠物理遮擋來減少身體裸露的面積,這似乎跟時尚的理念有些違背……下圖有很好的詮釋。
青島大媽的臉基尼
對於這些防曬產品的選擇,我們重點關注UPF(織物紫外線防護係數)值:
40~50:紫外線透過率低於2.5%,防曬效果非常棒。
25~39:紫外線透過率在2.6%~4.2%,防曬效果棒。
15~24:紫外線透過率在4.2%~6.7%,防曬效果說得過去。
選擇的產品主要有:防曬帽、防曬傘、防曬衣。按照慣例,老六在這三個品類的產品中各寫出三個品牌供大家參考。
防曬帽:Sunday afternoons、Coolibar、Mammut。
防曬傘:Coolibar、Knirps、UV Blocker。
防曬服:Mammut、Columbia、Coolibar。
這裡需要額外強調一下具體使用的細節:
1.防曬帽儘量選擇寬檐兒的,畢竟這樣遮擋的面積更大一些,尤其是臉頰部分。
2.防曬傘舉的高度有講究,在不遮擋視野的前提下距離頭部越近越好,還要注意保護傘面塗層。
3.防曬服基本符合一分價錢一分貨,與其買些便宜的產品假裝防曬,還不如穿件白T恤。
軟性·防曬
簡單來講,就是靠防曬霜來減少紫外線(以UVB為主)的照射,這個大家很熟悉了。
對於各種防曬霜產品的選擇來講,我們重點關注PA等級及SPF(防曬劑紫外線防護係數)這兩個值:
PA主要描述對於UVA的防護,是由PFA的數值換算而來(怎麼換算來的不重要),我們只要在產品表面看到PA+、PA++、PA+++等標示,加號越多代表其PA等級越高,防曬效果就越好。
SPF主要描述防曬產品對於UVB的防護,具體運算方式也不重要,重點是我們看到的SPF20、SPF30、SPF30+等標示,主要是用來計算在塗抹了防曬霜後可以在太陽下扛多久,對於大多數人來講SPF20基本就夠了,對防曬要求更高的人則可以選擇更高的SPF值。
但這些值也只是一個參考,既然是塗在皮膚表面的產品,就一定要根據皮膚的實際情況來考量,比如個人膚質、膚色、日曬反應、出汗量以及補塗的頻次等。
說實話,大家絕對不是因為看了今天這篇文章才開始注意防曬的,你們經過反覆篩選之後也一定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這裡我再來推薦的意義就不大了,畢竟你是健康干皮還是敏感干皮?你是健康油皮還是敏感油皮?你是黑皮還是白皮?你是日常使用還是外出旅遊?
這些都需要考慮,但也讓推薦變得異常艱難,如果哪天有廠家找到老六做廣告……也需要考慮上面這些因素才能推薦。
關於使用防曬霜還有3件事情需要提醒:
1.如果塗,請塗夠。
以我們的臉部為例,臉上的皮膚每平方厘米至少需要2mg的防曬霜,整張臉算下來至少得有450 cm²~500cm²了,所以光是頭部至少就得擠出1g防曬霜,具體量有多少呢?
一般偏粘稠的防曬霜擠出來的面積差不多是1元硬幣大小,如果防曬霜是搖一搖那種的話,那就是1元+5角硬幣大小。這是六魔鏡教我的。(一定有人要問五毛錢是怎麼來的,因為防曬霜稀呀,擠出來就攤開了,自然面積就大了,哈哈哈。)
如果以頭部的面積為單位推算全身的話,我們兩個胳膊需要塗6個頭,兩條腿前後面都算上需要塗12個頭……更極端一點兒,如果你打算去海邊裸泳的話,軀幹部分還得塗12個頭,也得12塊錢的大小!私處還需要⅓個頭。
家庭作業:全身算下來需要多少硬幣面積的防曬霜?
2.學會看成分。
學習了這麼久了,看看成分表不算過分的要求吧?
物理防曬劑:指防曬顆粒,成分主要是二氧化鈦和氧化鋅,基本就是起到反射紫外線的作用,使用要點是:塗得均勻且厚重……所以,物理防曬劑使用起來會讓你看起來非常白,並且比較油膩、厚重,嬰兒使用較多,成人要購買的話,最好去專櫃體驗一下再買。
化學防曬劑:指各種可以「吃掉」紫外線輻射能量的成分,除了一些老派的成分外(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等),還有一些新成分,比如:Tinosorb S、Tinosorb M、Mexoryl SX、Mexoryl XL等。除了防曬霜里有以外,防曬噴霧當中也會使用。
這兩種可以單獨用,也可以混合一起用,當然,重要的是體驗。
3.及時補塗。
防曬主力還是以防曬霜為主,但是一般建議2小時~3小時可以進行補塗,如果嫌麻煩的話,選擇防曬噴霧劑會更方便一些。至於到底噴幾圈呢,以均勻覆蓋皮膚為準,需要避免手抖或者手速不穩等。
好了,對於兩種防曬的選擇就講到這裡。
完
最後提醒一句:每天的9點到15點是紫外線最強的時間,請安心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或學習,少去外面瞎晃悠……來自朝7晚7終日不見陽光的老六憤懣不平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