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班,發了5輛車,移交入境人員48人,高峰期還是在傍晚,運力調配正常。補充:機場p1車位緊張,大巴位置不確定,提前到駐點對接。凌晨起,入境人員一律集中隔離觀察,關注工作群信息,提前應變。」3月27日23:50,白天在崗最後一輛車順利回到酒店後,浦東機場車輛A班班長王中路盤點著一天的工作。
王中路是區文旅局的一位90後黨員志願者。面對全球疫情升級,上海將防疫關口前移至機場,對機場到社區實行閉環式管理。3月5日晚10點半接到招募電話後,王中路當即決定加入志願者隊伍。在參加了業務和防護知識培訓後,他被安排在了浦東機場車輛A班。當天下午兩點,王中路隨即奔赴機場,開始了和一群小夥伴的共同歷練與成長。
熱情:從「電量不足」到「超長待機」
艱苦奮鬥中砥礪意志品質。前兩個夜班,我不斷重複打盹到驚醒的狀態,有時是被駐點組電話叫醒,更多的是被自己嚇醒,怕接收信息不及時,後來才知道,我們車輛組三個班長都一樣。由於車輛組三個班組輪換,在崗12個小時休息24小時,這樣的節奏讓年輕志願者們需要儘快調整作息,保持狀態。
「班長,大巴5378到達酒店。」「辛苦了,早點休息。」3月18日,在崗的車輛A組在晚上9點交接班時發出一輛大巴,剛好與新設立的留驗點磨合,大巴車回到休息點已凌晨2點。類似的人員移交路程和交接班時間,每個車輛組都有遇到,並且車組志願者互相比較「超長待機」的紀錄,樂在其中。
耐心:從「適應變化」到「參與優化」
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起初,根據航班信息和旅客落地登記的時長,車輛組能夠合理的安排發車時間,不讓旅客久等,也不會浪費車輛運力。隨著重點國家的數量增加,非重點國家轉機入境人員增多,車輛組在分析人員入境數據規律的基礎上,很快做出在傍晚入境高峰期無縫交接班的決定,車組合力保障正常運力。
「班長,在留驗點等的時間太長啦!」18日開始,居家隔離的旅客不再送到小區門口,而是送留驗點檢測,因留驗點房間數量有限,車輛組需要等候並送到40分鐘車程外的酒店。「於是,我和小夥伴建議留驗點配備中轉力量、簡化登記流程、調配留驗點客房數量等大小環節上,做出了工作優化的努力。」3月23日留驗點只需要停留5分鐘,車輛組收穫了成就感,也增強了責任心。
車輛組不變的還有穩定。「21日車輛新增一組小夥伴,22日每組又到位兩輛綠標旅客大巴,雖然26日取消了綠標,但是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與新人的磨合,包括輪班的設計,綠標車合併後出發地不同,改進交接班模式。」年輕的志願者們不再是在思考喝多少水適合兩套防護服,而是在團隊領導、總指揮、副總指揮的支持與鼓勵之下,成為團隊的思考者和優化者。
關懷:從「小心翼翼」到「同心并力」
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剛開始,年輕志願者對身邊的夥伴還在熟悉,嘗試與入境人員溝通和安撫,雖然默契與理解都需要過程,但是善意的對待和溝通,往往能減少負面情緒。
一對婆媳帶了一個小朋友和一個嬰兒,在大巴準備發車時發現少了一個行李箱,年輕媽媽跟著駐點組的小夥伴回到機場去找,但是機場行李認領處已經下班,當時她們比較著急。因為有過為旅客送回行李的經歷,當時我先給剛回來在發抖的女士遞了一個暖寶寶,然後向她說明情況,安撫後順利發車,並在後續將行李順利取回。在這位女士朋友圈看到:『機場志願者很貼心給了暖寶寶,感動。』那一瞬間,感覺夜晚的冷都不存在了。
雖然不允許在車輛密閉空間吃東西,但是入境人員經過長時間的行程消耗,我還是看到了車輛A班的小夥伴把自己準備的夜宵送給老人和小朋友。「在一次工作碰頭會上,駐點組、車輛組和留驗點的班長不約而同地建議保障旅客得到更好的休息,溫暖的關懷。」此舉也得到領導小組高度的認可,年輕志願者們一心考慮工作和旅客,展現了年輕人的奉獻之風。
時間很快,還有兩個白班,車輛A班的小夥伴就有部分輪休撤崗了,我也會在和新人磨合一個周后,暫時離開防疫志願者活動進行休整。散文《永久的生命》有一段話,送給我的小夥伴,送給我的祖國:我的夥伴們,看起來我們應該更加勇敢了。我們了解了生命的真實的意義,我們的心就應該更加光明。凋謝和不朽混為一體,這就是奇蹟。
編輯: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