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以馬為媒,向世界講述蒙古馬的故事

2019-12-01     活力內蒙古

隨著呼和浩特首場瑞雪的到來,2019世界馬文化論壇在內蒙古首府如期開幕。「嚴寒」與「冰雪」正在生動展現蒙古馬一生「吃苦耐勞、一往無前」與忠誠、勇敢、拼搏、奉獻的精神。在這樣的時節,來自世界各地馬業權威機構的行業精英、國內專家學者相聚呼和浩特,以馬為媒,講述馬與人類的故事,追尋人與馬相依相伴中形成的文化現象,探討馬文化在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共同價值和積極作用。

融入內蒙古人民血脈中的「蒙古馬精神」

走進內蒙古,馬的含義早已經不單單是那四千年前被人類馴服的食草類動物。那達慕盛會中有馬、民族服飾上有馬、器皿上雕刻著馬的圖案、書本上訴說著馬的精神,舞蹈、長調、馬頭琴等都構成了馬背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蒙古馬已經深深地融入到草原人民的生活,就連內蒙古的地理形狀都酷似一匹騰飛的駿馬。千百年來,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在這裡逐水草而遷徙,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蒙古民族更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在各民族世代交往和生息繁衍中,內蒙古逐漸形成養馬、育馬、馴馬、賽馬的傳統,積澱了深實敦厚的馬文化底蘊,涵養了「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

內蒙古是世界公認的現代馬品種發源地,擁有蒙古馬、鄂倫春馬、阿巴嘎黑馬、錫尼河馬等地方馬品種。除此以外還培育了三河馬、錫林郭勒馬、科爾沁馬,是全國馬品種培育最多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內蒙古各地又先後引進純血馬、汗血馬、阿拉伯馬、溫血馬、矮馬、花馬、重挽馬等品種,全區馬存欄數量居全國首位。

目前,內蒙古馬匹擁有量達93.5萬匹,占全國馬匹總量近15.6%。內蒙古已設立了錫林郭勒盟蒙古馬原種場,建成了阿巴嘎旗黑馬、西烏珠穆沁旗白馬、烏審馬三個蒙古馬保種基地。

為什麼與「馬」有關的活動都要選擇在內蒙古舉辦?

就在今年,內蒙古舉辦了首屆中國·內蒙古馬賽暨第六屆內蒙古國際馬術節、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在國際國內產生強烈反響。內蒙古用實際行動證明,這片土地具備了長期承辦的各類專業馬賽事、馬文化論壇、馬產業展博活動的良好基礎和先決條件。

第二屆中國馬文化節暨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開幕式現場。賀茂傑 攝

一個又一個活動的成功舉辦並不是偶然促成,而是經過了長期的準備工作。呼和浩特建設了亞洲規模最大的內蒙古賽馬場,生態良好的城中萬畝草原呼和塔拉,以及具備國際賽馬標準的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為呼和浩特舉辦馬文化博覽會、高標準論壇、賽馬、馬術等大型活動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

第六屆內蒙古國際馬術節開幕式。王慧 攝

如今,以蒙古馬為元素的多元文化體育旅遊休閒項目在內蒙古風生水起。內蒙古國際馬術節、通遼市「8·18」哲里木賽馬節、萊德馬業國際賽馬文化旅遊活動周、中國速度賽馬大獎賽(呼和浩特站)以及遍布草原牧區的各種規模的「那達慕」賽馬等一批精品體育旅遊賽事和特色休閒運動項目每年舉辦600多場次。

豐富的馬文化活動給內蒙古帶來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建設國家需要萬馬奔騰的氣勢,推動發展需要快馬加鞭的勁頭,開拓創新需要一馬當先的勇氣。正如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市長馮玉臻在2019世界馬文化論壇上所說,「豐富的馬文化活動給了內蒙古充分展示挖掘馬文化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的機會,帶來了對話歷史、對話文明、對話未來、對話世界的機會,以及推動馬文化繁榮、加快馬產業發展的機會。」

內蒙古速度賽馬大獎賽現場。賀茂傑 攝

怎樣將內蒙古的馬文化更好的「走出去,引進來」?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艾麗華在大會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內蒙古邀請社會各界一同聯起手來,推動馬文化挖掘、研究、傳播和推廣,深化對馬文化、馬科學、馬賽事、馬旅遊、馬產業的綜合性跨界研究,推動傳統向現代轉型。內蒙古將通過舉辦高峰論壇、國際博覽會、交易會等多種渠道和途徑,加強不同馬文化之間平等對話,尊重和保護不同地區的馬文化。同時,大力弘揚馬所展現的「忠誠、勇敢、拼搏、奉獻」的精神,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馬」這一符號成為人類社會精神家園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共同挖掘、保護、開發和利用馬文化資源,促進馬文化產業與旅遊、科技、金融、教育、文娛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國際化、有特色、接地氣的「馬文化+」品牌,實現產業化、融合化、集群化、可持續發展,推動形成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

來源:人民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DPmxW4BMH2_cNUgi_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