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凌晨,
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第12號通告,
決定自即日起在全市範圍內,
所有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
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或疑似患者所在樓棟單元
必須嚴格進行封控管理。
消息一出,再次把大家的視線拉回到社區。
絕大部分小區的保安成為哲學家:「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
社區「對暗號」,一下衝上微博熱搜!
沒點文化還回不了家了?
小區封閉如何實施?如何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其實在此之前,武漢就有一些小區已經開始了硬核操作,讓人實名羨慕!
3招出手,老舊小區零感染
礄口區六角街順道社區老三棟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老年人居多,自疫情發生以來,社區工作人員用三招,讓小區里104戶居民至今未發現一例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
一招:及時闢謠,不信謠不傳謠,社區建微信群穩民心;
二招:測量體溫勤消殺,大年初一就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
三招:4天團購一次蔬菜,居民依次錯開領取。
口罩酒精防護服,雞鴨魚肉送門口
在武漢買不上口罩, 買菜買肉難的時候,洪山保利公園九里小區卻組織團購,將這些緊缺物資送上門。
在藥品、酒精很難買的情況下,九里門口的華茂大藥房非常時期仍然堅持開業。
一場疫情,還讓小區群秒變萬能群,借鹽,借米,甚至還在群里借學生課本。
物業人員變主播,直播逛超市
中心城區中,江岸區、礄口區均實行居民住宅小區一門進出封閉管理,每戶家庭每3天可指派1名家庭成員出門採購生活物資。
物業人員變主播,給業主直播逛超市
據民政部統計,疫情發生以來,近400萬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社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面臨一場大考,守衛著離我們最近的一道防線。
距離武漢市中心65公里的湘口街,位於武漢市西南的口子鎮,主要出入武漢市的大路口子有四個,各種小路數十處,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臘月二十九發布一號通告後,湘口街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交通組聯絡員胡家武就開始忙活了。
當天下午,他對四個路口設置了卡哨,對各個小路進行了封閉,並安排了人員值守。
因為湘口街屬於農村地區,村民對疫情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有些老人連口罩怎麼戴都不會,胡家武和同事就去手把手地教。
「農村地區不是家家戶戶都備有體溫計,而且很多都是兒女在外工作,老人自己在家,連體溫計都不會看,為了排查工作100%全覆蓋,我們必須上門服務。」
「我們自己的防護措施比較簡單,基本上是戴一片口罩就去幹活了,畢竟武漢市現在防護物資非常欠缺,要優先保障醫護人員。」安全起見,胡家武每次都自己多測幾次體溫,勤洗手,儘量避免肢體接觸。沒有酒精,他們就把84稀釋淡一點再做衣服外面的消毒。
「請善待基層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他們也不是百毒不侵,他們不厭其煩地敲門,打電話,發微信,可能會影響到您的生活,但請您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請您積極配合他們的工作。另外,別出門!別出門!!別出門!!!」
2月11日,是陳立連續工作的第18天,她是武昌區白沙洲街道堤東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疫情擴散以來,她與同事自大年初二起就沒有休息,每天凌晨3點入睡,8點到崗。
2月9日當晚,應上級要求,所有社區需協調全部疑似患者送往檢測,他們又一夜未眠。
陳立所在的白沙洲街道堤東社區,每天兩人一班,五人輪流,24小時值班,服務超過3000住戶。
剛開始因為防護裝備短缺,他們穿著雨衣,戴著浴帽工作。
常常一圈巡查下來汗流浹背,雨衣內層全是蒸汽
此前,除了送往醫院的確診患者,排查出來的未能送往醫院檢測的其餘三類人員,居家隔離的監控工作大都落在了社區。小區實施封閉化管理後,社區的擔子更重了。
量體溫、下網格巡查、不停接打電話、上門送菜、做表格、處理慢性病重症居民預約用車、回答發熱居民諮詢和確診居民催床位等,都是她每天要完成的工作。
給居民送菜
陳立說:「社區正充當著保姆、快遞員、交通管理員、衛生員、客服、心理諮詢師,和臨時『醫生』……」
最令她頭疼的便是床位,「病人著急我們也著急、無奈。」
「其實很多居民害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被傳染的居民也是受害者,他們的心理也是我們要考慮的。」
她希望社區居民,不要過度恐慌,多包容理解,多換位思考,在家要勤洗手,別出門,做好自我防護。
「我們希望每一位居民都能平安健康。」
大年初二那天,洲頭社區居民王玉婷突然發燒,她回憶說:「那個時候我非常害怕,因為擔心交叉感染不敢去醫院,一下子非常無助。」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通過微鄰里給洲頭社區發了一條求助信息:「我有點發燒,37.4度,怎麼辦?請你們幫幫我。」
洲頭社區書記楊軍育在後台看到消息後第一時間聯繫王玉婷,「你別慌,你把你的詳細情況發給我,我幫你問問專家。」
楊書記趕緊聯繫社區里的醫生,他們了解病情後馬上買藥送到王玉婷家裡,指導王玉婷用藥,兩天後,王玉婷頭也不疼了、也不燒了。
這件事給了楊書記很大信心,他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商量,在這個特殊時期,以洲頭社區微鄰里為依託,發動有醫護知識的在冊黨員積極參與,建立了「洲頭社區發熱病人在線專家問診群」。
在群里,任何發熱病人出現任何變化,他們都能隨時監控。「我們離群眾最近,最了解他們,在線問診後,可以送藥上門、指導用藥,還可以宣傳、慰問、幫扶。」楊書記說。
截止2月5日,群里已接受諮詢16人次,診斷3人次,宣傳防疫抗疫知識12次。
還有更多社區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們的付出令人感動,也希望得到理解。
@陵越掌門,社區工作者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我想說,雖然工資低,雖然大年初一就上班了,雖然每天卡點、宣傳、貼通知、排查……但這也是一種責任感,只希望疫情得到控制。
@朝·同歌,社區工作者
我們從1月26日開始就回社區工作了,每天24小時,就睡三四個小時,我實在是熬不下去了,十幾天了,洗澡的時間都沒有。哪怕工資高點也行啊!真的碰到居民不理解的時候,想哭,真的想關掉手機睡一會兒!半天就行……
@程大頭並悄悄親了你一下,社區工作者
已經連續半個月沒休息了,平時工作也很忙,有時候想想,一個月3000塊錢都拿不到真的累了,但是當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感覺我必須站出來,不給錢也願意。
和社區工作者們並肩作戰的,還有這群「最美」的社區志願者。
侯文傑目前在中鐵花園社區居委會下管轄的職工宿舍當志願者。
這裡屬於原鐵路的宿舍,父母那一輩買斷產權後,他一直生活在這裡,房子不大,但很溫馨,街坊四鄰大多都是原單位同事,關係也非常融洽。
「疫情當前,作為一名普通人,我也想為養育我的城市,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在看到團市委需要志願者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報了名。
侯文傑在社區門口給市民量體溫
在社區,侯文傑的工作時間一般是9:00到16:30,但緊急情況時有發生。
「有時早上6:00就要出發,送社區的透析病人去醫院,中午負責接回來,下午再送菜、買藥送給社區孤寡老人及行動不便的人。」
有時測量體溫,少部分居民不理解、不配合,侯文傑十分淡定:「在家關的時間長了,多少有些怨言,這個我們也非常理解,多一點耐心就好。」
杜小霞的女兒想為醫院捐獻口罩,但口罩早已售罄,杜小霞用行動給女兒做了表率:報名成為一名光谷區域社區組志願者。
她說:「我為女兒的社會責任感感到欣慰,我想為戰「疫」盡一份力,我想我們的城市儘快好起來。」
她每天打電話問詢居民的家庭成員及其家人健康狀況,聽到大家都好,沒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時,總是鬆一口氣;
聽到沒有口罩、沒有菜等物資用品時,她向領導彙報的同時,也會在打聽哪裡有賣,並叮囑居民們儘量不要出門;
聽到有些居民心裡恐慌時,她會安慰他們,好的情緒是人體最好的排毒......
談及收穫時,她眼眶微濕:「居民都很支持配合我的工作,除了說感謝,還會叮囑我也要注意安全,那一刻內心是暖的。」
疫情當前,這些社區志願者們都在行動:
在江漢區,青年志願者們穿著「黃馬甲」,開展便民服務,協助社區做好人員登記、體溫測量、信息收集、搬運物資等工作。
洪山區青年志願者蘇思怡電話跟蹤服務關山街長江社區病患,詢問患者密切接觸人員並及時向社區報告。
洪山區青年志願者王強、王康、張勇、朱菁、郭君在和平街港東名居社區分揀蔬菜並給30餘戶孤寡老人、殘疾人上門送菜;同時,監測居民體溫,搬運消毒水。
他們克服困難,
守護著家門口的最後一道防線。
是責任,也是沉甸甸的愛。
願大家多一些理解與包容,
互相溫情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