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的媽媽們在一起聊天時,免不了都會「攀比」一番。上學的比成績,而1、2歲的小寶寶就比誰說話早,「我女兒8個月就會叫爸爸媽媽了!」「我們家兒子天天嘰里呱啦說個不停!」言語之間很是驕傲。
這時候很多寶媽可能會在心中嘀咕,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說話那麼早,自己家的孩子說話晚、說不清呢?
寶寶的語言發育主要受大腦發育和口腔功能影響,此外,孩子後天的成長環境也很重要。一般來講,不同的寶寶會說話的時候是不一樣的,但只要寶寶能夠正常發音,對父母說的話有回應,這些都是語言能力發育的表現,所以家長也不要太過擔心,下圖是寶寶語言發育不同階段的表現,寶媽們可以參考一下。
說話晚、說不清的寶寶,一般出在下面這5種家庭
- 父母關係不好的家庭
在寶寶語言發育期,爸爸媽媽的一些行為包括暴力、虐待或過於嚴厲、經常吵架,會給寶寶造成精神壓力,從而導致寶寶說話晚、說不清甚至是口吃。此外,爸爸媽媽語速過快、脾氣急躁、過於關注寶寶的語言能力也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育。
- 多語言環境的家庭
現在很多寶寶都是老人幫忙帶,因此家裡可能會有多種語言(普通話和方言、英語等),研究發現,在這種多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寶寶說話會相對晚一些,不過對於這樣的寶寶,只要父母耐心引導,三歲以後語言能力發育的可能會比單語言家庭的寶寶好。
- 用電子產品代替父母陪伴的家庭
很多父母因為忙等原因,會用電子產品代替自己陪伴寶寶,但是對於寶寶的語言發育來說,電子產品是一種單向的語言輸入,而語言發育是需要在雙向互動中得到發展的,所以父母千萬不要這樣做。
- 家長太勤快的家庭
很多家長特別是寶媽特別勤快還特別「善解人意」,經常不等寶寶表達需求,就馬上滿足寶寶。可是你想啊,寶寶身邊有這樣一個勤快的媽媽,他還願意說話嗎?所以太勤快的媽媽對寶寶的語言發育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 不跟寶寶說話的家庭
這種情況多出在由老人主要負責照顧寶寶的家庭,當然部分年輕父母也可能因為工作忙等原因很少跟寶寶交流,這種家庭里寶寶的言語能力得不到鍛鍊,自然說話就會晚了。
貓爸鄰居家的寶寶當初就是這樣,爺爺只是單純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平時都是讓孩子自己玩玩具或者看IPAD、電視。父母下班特別晚,也很少跟孩子交流,結果她兒子2歲多了還不怎麼會說話,所以這個問題家長一定要重視。
最後,家長在培養寶寶說話能力的過程中,上面這些坑千萬別踩,一定要早發現早糾正。其實培養寶寶說話能力也沒那麼難,家長們只要經常跟寶寶說話就好了,即使寶寶聽不懂。祝願每一位寶寶早日成為一個能說的「小話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