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明初山西移民,怎麼變成了「洪洞移民」?山西主要向華北三省移民,怎麼變成了「11省移民」?明初山西輸出移民100萬多,就算洪洞全縣近9萬人口全都遷出,也只占了十分之一——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但在各地山西和非山西移民家譜中,多把洪洞大槐樹作為故里。洪洞大槐樹,其實是山西甚至整個明初大移民的濃縮。那裡的某個片段,被簡化為一個精神家園——而當地士紳和官方的大力宣傳,再次影響了移民和非移民地區。
關於洪洞讀音:按照山西方言,讀tong二聲音,《辭海》採用這一說法;而《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堅持標註dong四聲音。
大移民歷史中:洪洞大槐樹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段子
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長河中,遷徙幾乎從未停息。或避亂、或某生、或支邊,大江南北幾乎每個省區都分布著不同程度的移民。
波瀾壯闊的移民史中,古有晉衣冠南渡、唐宋客家南遷、明初山西大移民、清代湖廣填四川,近代有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其中,明初「山西大移民」是古代移民史上影響極深的一次,衍生的傳說和段子傳播甚廣。
那場持續40餘年的大遷徙,讓最大的光環聚焦于山西洪洞大槐樹。當地同一地點,不同時期參天大槐樹,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尋根問祖」地之一。
在華夏大地,尤其是北方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洪洞大槐樹的歌謠,最著名的莫過於: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
與此相關的傳說還有「解手」「腳趾分叉」。大槐樹和它所在的洪洞,被很多人堅定不移地視為祖先發源地。
元末明初,中原戰亂,國家初定之後又發生了靖難之役。而山西因為山河堅固,身戰亂後方,受到侵擾較少。明初,北方發生過以山西未遷出地的人口大遷徙,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作為當時晉南經濟、文化重鎮的洪洞,也是重要的移民輸出地之一。
然而,歷次大移民,尤其明初國家政策驅動下的運動,規模大、時間長、範圍廣,遠非一段傳說、數段民謠能夠概括。當下流傳的諸多傳說和所謂「記載」影響非常深刻,加上部分媒體的推波助瀾,久而久之,被公眾當做歷史事實。
「大槐樹」及相關傳說影響越深、傳播越久,其背後更多史實被掩蓋得就越甚。筆者想通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來力圖還原「大槐樹」背後,複雜而真實的狀況。
洪洞在山西移民輸出中,究竟居於何種地位?洪洞,是如何脫穎而出成為主角的?大槐樹尋根問祖,是如何傳播開的?
山西地貌格局
洪洞在山西省的位置
移民前夜:華北人口銳減,並非僅由明初戰爭導致
中國北方,尤其華北平原,自宋金時期開始,便始終處於動盪之中。
金人進入中原後,尤其後期,將大片耕地劃撥給屯田軍戶,一段時間後,不善耕種的女真人經營下,土地由肥沃變得瘠薄,並漸漸荒蕪。金人於是又去掠奪其他耕地。農業生產的萎縮,導致了人口大量流失。
記述金代史事的紀傳體史籍《大金國志》稱,這一帶儘是「草莽彌望,狐兔出沒」的景象。後來蒙古貴族則又大量掠奪人口,作為工匠、奴隸使用,讓這些地區失去了大量農業人口。
北方諸多州縣被分封給諸王、功臣或國戚,轄區人口則為其私有財產,不得隨意遷徙。
到13世紀中葉,耶律楚材力諫停止農田變牧場政策,使華北農業生產有所恢復。但是,隨後而來的瘟疫,又讓華北地區陷入浩劫。在歐洲、阿拉伯地區的記載中,14世紀中葉,中國北方地區流行著一場始於黑土地的鼠疫。
歷史學家米歇爾·多斯考證認為,這場起源於中國北方的鼠疫,先是傳到中亞,通過地中海傳到了歐洲,引發了中世紀最大的鼠疫,即所謂的中世紀黑死病大瘟疫。
《元史·五行志》提到了1313、1354、1358,發生的3次京師大瘟疫。僅1358年,山東、河南等地在京的流民就死了20萬。期間,元朝三位皇帝泰定帝、明宗、文宗死於上都。元代皇帝多短命而亡,史書並未披露原因。皇帝們的遭遇很可能於瘟疫有關。
同時期,一位埃及作家記述:
「他告訴我們在疾病傳到埃及之前,已在大汗的土地上肆虐。三個月中,16個皇子也失去了,大汗蒙古的戰士也大量市區,知道皇帝本身和他的兒子們也始於疾病。在傳染病的侵襲下中國人口大量減少。」——轉引自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 第五卷》
元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隨著朱元璋軍隊北上,本已人口稀少的華北雪上加霜。《明史》卷七記述:「淮以北鞠為茂草。」淮河以北,即華北平原一帶,曾經的農田長滿了野草。
隨著明初政權穩定,作為重要農業區的華北各省,大片土地無人耕種,移民行動勢在必行,這就有了洪武時期的政府組織移民。永樂時期,從山西到北方各省的移民繼續推進。
很多自媒體文章不加辨別,把山西移民的原因重點歸結為元末戰爭和明初「靖難之役」。其實,元末戰爭在華北地區主要以過境為主,並未過多盤桓。山東、河北、河南一帶土地荒蕪和人口稀少,主要還是金元時期的遺留問題。
朱元璋與張士誠、陳友諒等交戰的江南地區,戰後依然是重要的人口輸出地;「靖難之役」影響的也主要是山東西部、河北地區,但那裡人口稀少,仍是金元時期長期累積所致。
山西移民主要遷往華北平原,「洪洞大槐樹」只見於家譜方誌
明初華北平原,河北的燕山以南、山東的泰山以西,河南、安徽、江蘇的淮北地區,人煙稀少,政府組織大量移民用以充實州郡、恢復農業生產,這是不爭的事實。
學者也基本達成共識,大的移民分為洪武、永樂兩個時期,山西是重要的移民輸出地。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在劉九皋建議下,著手遷山西之民往今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山東省的西部平原,當時的人口輸出地是晉東南。
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
「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之民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閒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明史·食貨志》)
這是明初山西大規模向外移民的序幕。
這場以從山西向河北大規模遷徙人口的運動,從1388持續到1395年,遷出地為晉東南的澤、潞二州,大致今晉城、長治地區。
台灣歷史學者徐泓經過詳細考證指出,此次移民記載中的彰德(今安陽)、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七府移民總數為100034戶。如果加上此前真定(今石家莊地區)、歸德(今商丘地區)、順德(今邢台地區)等地,洪武年間遷出山西往河北等地的墾荒移民約有70萬人以上。
注意!這次規模浩大的遷出地並沒有涉及赫赫有名的大槐樹所在的洪洞縣。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時期,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帝位,朱元璋時期移民基本解決了的北方人口分布不均問題,又受到了兵災影響。於是,未解決戰爭影響最深的河北等地人口稀疏問題,移民輸出地依然是「地狹人眾」的山西。
從1403年九月開始,又一場從山西向河北移民的大規模移民開始了:這次人口輸出地依然有晉東南地區,包括澤、潞、遼、沁、汾州,同時又增加了太原、平陽(今臨汾地區)二府。這次移民,輸出地擴大到今晉中、晉東南及臨汾地區。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
幾乎同時,還有澤、潞二州移民往河南裕州(今方城)方向。
永樂二年至三年間(1404-1405),朝廷遷太原等地移民往北京方向(包括今河北地區),數量為1萬戶,按一戶5口算,約有5萬人。此次移民輸出地涉及2府、5州,涉及今晉中、臨汾、晉東南和呂梁地區。
永樂五年(1407年),朝廷又遷徙今山西臨汾、晉東南,山東登州、萊州的人口往山東西部,人口數量,兩省輸出人口大致各占一半。
以上是官方組織的移民,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民間主動外遷。
明成祖朱棣時期,山西多地遭遇災害,於是有了大規模的民間自發外遷。《山西移民史》主編安介生先生推斷,永樂年間山西向外遷徙人口在10萬人以上。
綜觀涉及上述人口遷徙的記載:
- 明初大移民分為洪武、永樂兩個時期,墾荒移民主要遷入河北、山東、河南三省
- 洪武年間人口遷徙沒有涉及洪洞所在地區,永樂時期也只是提到其上級平陽府
而網絡及民間傳播甚廣的「洪洞大槐樹移民」,清代官修正史《明史》沒有提到,明代官修編年體史書《明實錄》也沒有提到。其主要依據的是地方志和各地家譜。
史書、方誌、家譜構成了我國的史料體系,但三者的可信度、權威性,以史書為最,方誌為次,家譜最低。
對於此事,曾在民國時期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趙戴文就說過,洪洞大槐樹之說「不見諸史,惟詳於譜諜」。譜諜,即族譜。
現代有學者考證,來自「洪洞大槐樹」的移民分布在11個省(區、市),分布在227個縣份,其主要根據就是方誌、家譜和民間傳說。
山西移民這種大事件,國史一般不會有所隱晦。而方誌、家譜等為地方和家族所修,常常存在考證不嚴、誇大附會等問題。另外須知,這些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的資料,多數時間較晚,有的甚至為當代所修。網上所提到的《溫縣誌》、《寶豐縣誌》、《寧陽縣誌》、《商南縣誌》、《山陽縣誌》的相關記載,是近代以來所編撰。
從權威性和真實性來說,史書遠遠高於方誌、家譜;從誕生年代來說,史書資料明代就有,家譜和方誌則是後世編撰,史書距離歷史現場更近。
常識也告訴我們:洪洞不可能擁有如此多的移民。
按照民間家譜數據相加,源自山西洪洞一地的明代移民總量竟然超過百萬!那麼,當時山西洪洞縣總人口是多少呢?明代《山西通志》提供的數據是:1397年,戶數11999,人口92872;1412年,戶數11592,人口87775。
明永樂時期,洪洞所在地才有大規模移民遷出,當時全縣人口遷走,也不過八九萬人而已。
按史書記載:明初山西洪武、永樂時期加起來,總數達100萬人遷出,遷出地涉及山西多個州府,遷出地主要為河北、山東、河南3省,遷入地範圍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而按照當代學者考證和民間傳說,光洪洞一縣就有百萬人遷出,遷入地竟然涉及十幾個省,是在是誇張太多。
洪武年間山西移民遷入地
儘管可信缺乏史料依據,但洪洞大槐樹移民說在當代深入人心。對照史書記載和民間流傳,我們發現:輸出方,山西多個州府移民被濃縮為洪洞移民;輸入方,河北、山東、河南等華北平原移民,被擴大為「11省227縣移民」。
這次移民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就是為了充實華北平原,迅速恢復農業生產。有一種說法說「山西漢族純正」,朱元璋父子大規模移民是為保持漢族血統云云,實在是無稽之談。
山西多地移民出省:洪洞地處交通樞紐,可能是重要集散地
洪洞移民說儘管有誇大之嫌,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其重要性進行客觀分析。能夠成為多地人心目中的「祖地」,洪洞自有其獨特之處。
山西有那麼多地區,為何單單洪洞一縣成了人們「尋根」之地呢?
洪洞縣明代屬平陽府。明初移民時期,平陽在山西各府、州中人口總量最大,其次是潞州、太原府。官府組織移民,一般會按各地人口比例抽調。正常來說,洪洞所在的平陽府是人口遷出最多的地方。
洪洞的前身叫楊。《史記·貨殖列傳》就提到,楊、平陽之地的人善於經商,楊即洪洞。洪洞設縣始於於隋朝,宋金時期發展成為晉南的經濟文化重鎮。《金史·食貨志》稱:「平陽一路,地狹人稠」(陽路轄山西南部諸州縣,洪洞為其中之一))平。
金朝文人孔天鑒在《藏書記》中寫道:河東之列郡十二,而平陽為之帥。平陽之司縣十一,而洪洞為之劇……東接景霍,西臨長汾,南瞰大澗。邑居之繁庶,土野之沃衍,雄冠他邑。」
翻成白話就是:山西十二個州府,平陽為首,平陽管轄十一縣,洪洞為首,它東接霍山,西臨汾河,南望峽谷,堪稱風水寶地。那裡社會經濟繁榮,土地肥沃程度遠超其他縣。
古稱平陽的臨汾市,圖為臨汾鼓樓
今臨汾市區景觀
官府移民是有組織的行為,百姓出境前,需要管理登記,這就需要一個集散地。我們知道,山西人口遷出三大地區是平陽、潞州、太原。從移民數量說,平陽府為最,位置也居於其他州府的中間地帶,這裡是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的集散地。據明成化《山西通志》,除了平陽府駐地臨汾,洪洞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航拍洪洞縣
洪洞之所以繁榮,也因位於要道,交通運輸便利。官府組織人口集散時,選擇洪洞作為集散地,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人關於的大槐樹移民場景繪畫
今人複製的移民憑證
民國時期《洪洞縣誌》《修復大槐樹古蹟記》等提到,洪洞及其古大槐樹,是山西移民的集散處,槐樹位於洪洞縣廣濟寺中。
《洪洞縣誌》記:
「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北平、山東、河南等出,樹下為集會之所。」
《修復大槐樹古蹟記》記:
「此乃先朝永樂間朝命移民實邊,此蓋薈萃出也。廣濟寺曾豎碣載其事甚詳,鄉里耆老猶及見之,迄今年湮久遠,飽歷風霜,古剎付諸汾流,遺碣鞠為茂草。」
大體意思是:洪洞縣廣濟寺為本省移民匯聚之地,廟裡曾有一塊石碑記載詳情,年老長輩還見過,後來歷經滄桑,石碑已經遺失,遺址也長滿了雜草。
即便記載為真,這裡並沒有強調突出洪洞本縣,而是說的「山西民」。
我們可知:山西各地移民以平陽府最多,平陽府洪洞縣是人口較多、交通便利,很可能成為移民的重要集散地。
這裡,洪洞大槐樹仍不像後來說的那樣離譜。
塑造「大槐樹」:並非真實祖地,是後人打造的精神聖地
那麼,洪洞大槐樹是何時名聲鵲起的?問祖尋根之地,又是如何傳播開來的?
這張出自大槐樹景區的地圖,影響甚廣
關於明初山西移民的史料,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清初及以前的,以記載移民來源、遷入地和數量為主,並不強調洪洞縣的特殊性;一類是清代民國以來的地方志、家譜、筆記等,洪洞縣和大槐樹的事跡增多。
中國百姓,尤其農耕地區的人民,歷來安土重遷。移民數十萬,在任何時期都是大事。山西百姓不會輕易離開耕耘多年的故土,遠赴他鄉前,應該會舉行具有儀式感的活動。
洪洞縣,如果真的如有些地方史料所說,是移民集中並領取戶部所發勘合的地方,那裡一定會成為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百姓們很可能會在當地尋找一處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標,或作為最後對故土的記憶,或作為後世尋根的印記。
但是,畢竟行事匆忙,來不及專門建造紀念性建築。或許,當眾人辦理完先關手續,分頭踏上遷徙征程時,回頭就看到了一棵附近生長最繁茂的大樹。這種畫面未必真實,但類似的情結一定生長在山西移民們的心頭。山西這數十萬人雖來自諸多州縣,移民讓他們有了共同的標籤,它們需要一個象徵故鄉的精神標誌。
槐樹,又稱國槐,為了區別原產加拿大的刺槐
即便不是大槐樹,也有可能是大梨樹、大楊樹、大柳樹、大桃樹。即使不是洪洞縣,也一定會有其他縣站出來,成為這種象徵。
據此前公開資料,較早出現「大槐樹」「老鸛窩」的文本,是江蘇豐縣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劉氏族譜》,但明代到清代,早期族譜中對大槐樹的記載,只是個別現象。
到了晚清民國,大槐樹說法突然增多。
洪洞大槐樹較早系統的文獻敘述來自1914年的《洪洞古大槐樹志》;民國六年,即1917年出版的的《洪洞縣誌》新增了大槐樹移民事跡,此前的明清縣誌均沒有相關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大槐樹事跡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傳說,民國相關方誌將其寫入記載。
景大啟是一個關鍵人物。1915 年,這位曾在山東擔任縣令的山西洪洞人,最早對大槐樹之傳說並不在意,在山東任職期間聽說了民間關於大槐樹的故事。回到家鄉後,他策劃了一項重要活動,類似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他根據口傳、記憶等,聯合當地一些鄉紳發起建造了一個大槐樹遷民遺址——這是物質遺產建構,同時編撰了《古大槐樹志》——這是精神遺產建構。
在他們倡導下,當地「創建碑亭,建立巨坊,新構茶室」。民國以來,洪洞鄉紳人士的大力「建構」,讓大槐樹更加深入人心。這一行動,將流傳已久的大槐樹傳說變成了有載體的遺址,資料的編撰則成為後世流的「史料依據」。
近代以前,中國並沒有民族、國家概念。當時的眾多移民到各地後,心中所凝結的家族學院紐帶,傳承這種記憶的重要方式用修族譜,早期族譜並沒有明確提到大槐樹,而當代新修家譜則不約而同地將大槐樹傳說寫入。
各地移民族譜,記載的是各自家族的傳承,很難有共同的「山西記憶」或「民族記憶」。到了民國中後期,民族國家理念開始深入人心,這種背景下,洪洞大槐樹移民說的承載內容,有了新的升華。
1931 年,時任縣長柳蓉在增修縣誌的序言中說:「現值大同世界,一本散為萬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奮鬥,異族罔敢侵略,同種日躋富強,遐邇交稱曰:古大槐樹關係種族,揚國爭光,晉乘生色,彼夫召伯甘棠,播仁聲而記遺愛。這個時候,縣長聯繫到當時的「民族」、「國家」思潮,民族凝聚力跟本縣的大槐樹遺址扯上了關係。
移民們遣散的大槐樹遺址,按照最早的說法,位於廣濟寺院附近。民國《洪洞縣誌》儘管提到了大槐樹,但也承認,大槐樹已經不知所蹤。「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因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兵燹。」
注意,這是廣濟寺,跟洪洞縣另一座寺廟廣勝寺,不在同一位置。
洪洞縣廣勝寺塔,寺院為重建
從民國時期重新打造大槐樹遺址到現在,樹木已經歷了數代,今天的大槐樹景區則位於洪洞縣城西北的汾河邊。
針對大槐樹的傳說,學者趙世瑜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這個看似虛構的傳說使我隱約感覺到族群關係與大槐樹傳說的關係。在南宋時期,中國北方被女真人占領,金被元所滅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遷回東北黑山白水之間,大多數人留在了華北,定居下來;在元朝時期,蒙古人又進入中原,北方經歷一次比較長時間、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到明朝開始重塑漢族正統時,人們要想辦法證明自己的族源,實際上已經不能說得很清楚了,因此到這個時候人們就需要塑造一個祖先的來歷,甚至一個祖先來歷的征。」
歷代洪洞士紳們非常有遠見,他們看到了這一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明初,他們追溯上古帝王的故事傳說;明末,對上古首領皋陶進行形象生化;晚清民國,他們將民族情懷與大槐樹遺址結合起來。經過數十年的經營,「洪洞大槐樹」這個品牌打造了出來。
隨著大槐樹形象越來越清晰,它深刻影響了後世人們對祖先來源的認知。「共同祖地」認知形成後,很多人並非屬於明初大移民的人,以及更晚的移民,也信誓旦旦地附會,說自己來自洪洞大槐樹。這種現象十分普遍。
總結下洪洞大槐樹的品牌塑造過程
個別族譜記述—形成民間傳說—洪洞鄉紳策劃發掘—進一步深入傳播
當下,已經有很多人將「全國大部分漢族來自洪洞大槐樹」「小腳趾分兩半」等經不住推敲的說法當作真實,更有許多媒體不加考證地進行大肆傳播。
實際上,歷代任何一次移民都非常複雜,除了大移民,各種小移民更是幾乎不間斷。但,後世清代、民國、當代的移民和二度遷徙,也受到主流傳說影響,將自家視為「洪洞移民」。
筆者所在的山東省為例,明初的確有大量山西移民進入,尤其是魯西北的東昌府及周邊地區。但是,除了山西移民,當時還有大量河北棗強移民進入,本省的東三府——萊州、登州、青州,也是重要的移民輸出地,山東半島地區人口稠密,所以向本省的中部遷徙。
明初山東移民示意圖 圖源:葛劍雄等編《中國移民史》
山東當時進入了大量山西移民,這是事實,但也需要看到,本省原有居民仍占較大比例——山東師範大學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統計,山西移民人數約占當時山東人口的20%,這個比例跟《中國移民史》的統計基本一致。繁衍至今,移民後代所占比例至多也不會超過一半。但是,現實中,但凡提起祖源,十有八九說來自山西洪洞。
明初山東移民示意圖 圖源:葛劍雄等編《中國移民史》
再舉一枚栗子:明初大移民時期,蘇北睢寧縣曾有山西移民遷入。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課題組人員曾到當地調查,幾乎人人自稱祖上來自山西,甚至很明顯來自其他地方的移民,也說是山西人之後。明朝開國功臣湯和兄長的後裔,也自稱是山西後裔,而正常史料就可以證明——湯和家族明明是濠州(今鳳陽)人。而考古發現的當地湯氏墓誌,也言明其祖來自濠州,更加證明了其此前其說法的荒謬。
被視為客家祖地的寧化石壁祖堂
除了洪洞大槐樹,我國各地還有原理相同的尋根地,如寧化石壁、蘇州閶門、山東棗臨莊、南京楊柳巷等等。它們早已超越實體地名或建築本身,成為某些群體的精神紐帶和文化圖騰。類似原理還可以應用到走西口、闖關東的命名上:老百姓們進入塞外開墾,未必人人都要經過殺虎口、山海關,但這種要塞關口是兩種地理的分野,因而成為許多人離開故土的最後界碑。
從本質上來說:民國當地文化鄉紳對洪洞大槐樹祖居地的策劃包裝,跟今天很多地方發掘打造各類文化品牌並無二致。對於這類行為,筆者並不反感,反而應該肯定其負載的正能量。
除了大槐樹,山西洪洞還有另外一個著名人物「蘇三」。蘇三本是小說家馮夢龍筆下虛構的女子,因京劇《玉堂春》而聲名遠播。裡邊有一句唱詞「洪洞縣裡無好人」,蘇三改價含冤的地方,背景即為洪洞縣。人物為虛構的,但當地依然打造了相關景區,並建造了「蘇三監獄」。
山西洪洞蘇三蠟像館
總結:讓民俗的歸民俗,歷史的歸歷史;段子的歸段子,常識的歸常識
近代以來,國家變為半殖民地,民族陷入危亡境地,民族、國家的概念也隨之成熟,大槐樹品牌的橫空出世,加上洪洞所在的晉南,一直是傳說中堯舜禹的活動之地,它為亂世中的中國民眾找到了一個精神地標。
但是,我們不能因肯定洪洞的精神意義,而將其視為真相,更不能因此而掩蓋更多歷史細節。目前,洪洞移民的誇大之詞已被很多人視為常識,而置更複雜、豐富的歷史真相於腦後,極不可取。
民間傳說、風俗、信仰等,是不可或缺的「非遺」,發掘、傳承、包裝、宣傳,演繹戲說,無可厚非;移民歷史、事實、報道、常識,遵從的是客觀、真實,不應該被前者湮沒。
切·格瓦拉有句名言,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那麼我們也要說:讓我們嚴謹地敘述移民歷史,讓我們寬容地聆聽「大槐樹」傳說。
讓民俗的歸民俗,讓常識的歸常識。
主要參考文獻:
葛劍雄主編,曹樹基著《中國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安介生著 《山西移民史》,三晉出版社,2014年2月
喬新華《一株盡人皆知的大槐樹:真實的故鄉,想像的家園》,《光明日報》201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