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防疫一線,有這樣一對「夫妻檔」。妻子主動請纓,毅然加入「戰疫」一線,擔任現場防控「指揮官」;丈夫通過鏡頭、文字記錄弘揚國門「戰疫」正能量,為各條線戰友們「叫好」「撐腰」。來自深圳海關的盧瀅和朱子煜,分別在國門「戰疫」一線和大後方,用實際行動詮釋海關責任擔當、大愛無疆。
90後的擔當,戰疫必勝!
守候到天明
庚子新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盧瀅難得的調休計劃,愛人朱子煜也接到單位指令,兩人匆忙告別家人提前返崗。原本夫妻倆盤算著過完年就將已滿3歲的小朋友帶到深圳適應環境準備就讀幼兒園,東西還沒來得及收拾,又開始了和孩子「雲團聚」的生活。
隨著疫情的發展變化,深港邊境口岸旅客通關作出調整,深圳灣口岸成為深港間唯一正常開放的旅檢陸路通道。3月份,大量旅客經香港取道回內地,深圳灣疫情防控形勢尤為嚴峻。
3月14日,伴隨著當天最後一名入境重點旅客通過120急救車轉診至醫院,深圳灣海關旅檢二科副科長的盧瀅長呼了一口氣。此時天已亮了大半,在連續工作17個小時後,盧瀅終於可以放鬆下來。
從13日中午1點參加防控技術方案培訓,到下午交接班上崗,開始流調、協調、轉診……她不停撥打120急救電話,來回在負壓隔離室和交接區小步快跑,在片刻不停的工作中,帽子、口罩、面屏、反穿隔離衣「防護四件套」帶來的不適感早已拋諸腦後。
「下半夜,手機電量乾涸,只好『徵用』同事的手機繼續接力了。」盧瀅告訴記者,少部分進境人員故意隱瞞發病情況、境外旅行史,甚至吃退燒藥企圖矇混入境,嚴密監管口岸防線特別關鍵。
此時,深圳灣口岸旅檢大樓外,過來接她下「晚班」的愛人朱子煜已經等了整整一夜。
媽媽去哪兒
朱子煜(左)在口岸採訪時,與當值的盧瀅(右)留下的合影。
說來也巧,早在2009年,盧瀅和朱子煜在高中時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上相識。如今,從同學到夫妻,再到同一個戰場、同一條戰壕里的戰友,兩位黨齡超過10年的「90後老黨員」共同砥礪初心、奮勇前行,留下不少難忘的共同記憶。
「今晚預計到幾點?」
「可能會到明天。」
……
在最忙的那段日子裡,手機是這對夫妻最寶貝的物件。盧瀅下班後常常會接到120急救中心撥來的電話,詳細確認現場檢查情況,每一個細節都直接關乎旅客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手機響起對朱子煜來說往往意味著一個新聞事件、一張精彩圖片或者是一個重要稿件,是必須及時向媒體和社會公眾傳遞的「海關聲音」,不容半點錯失。
對於這對年輕的夫婦來說,手機還有一個特殊的用處。以往,盧瀅和朱子煜常常會在晚飯後和老家由父母照看的小朋友朱雲開視頻電話,但疫情以來,3歲的朱雲開總是等不到媽媽的出現,視頻里一直是只穿著同一件衣服且略顯疲憊的爸爸。
沒日沒夜工作的盧瀅,常常趕不上在家人飯點後的例常視頻,那時她正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奔波在「戰疫」一線。愛人朱子煜的工作崗位也常需要連續作戰,加班加點地寫稿件,他只得利用工作間隙在工位上和千里之外的小朋友遠程視頻,彌補對孩子陪伴缺失的愧疚。
「小朋友在爺爺奶奶的口中聽說,媽媽一直在上班,有一回,儘管愛人並沒有出現在視頻畫面中,小朋友還是驕傲地對我說了一句,『媽媽真辛苦!』」朱子煜笑著告訴記者。
唯一的合影
朱子煜、盧瀅和小朋友朱雲開一家三口。
作為一名海關新聞工作者,朱子煜還有一個「幸福的煩惱」。盧瀅獲評深圳海關疫情防控「優秀婦女幹部」「優秀共產黨員」,更因心細如髮排查出重要信息,獲得三等功表彰,可優秀的戰友千千萬,他似乎一直沒有機會把鏡頭聚焦到自己的愛人身上。
3月30日,朱子煜陪同記者到深圳灣口岸為衛生檢疫專家,同時也是盧瀅的同事陳慧敏拍攝工作紀錄片。到了現場,朱子煜第一次換上了防護服,拍攝過程只有不到3小時,但他卻第一次感受到平日裡愛人盧瀅堅持8小時、甚至10小時不喝水不休息的疲倦。
拍攝間隙,現場同事為他倆留下了疫情防控期間唯一的一張合影。儘管看不清彼此的臉,只能通過防護服上草草的名字進行辨認,但這張寶貴的照片卻印刻著這對夫妻在疫情阻擊戰中為數不多的交集,也是深圳海關許許多多「戰疫」夫妻的縮影——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在內心的最深處為彼此深深祝願。
「堅持是為了什麼?」對於每一名奮戰在「新的戰場上」的海關人來說,都有深刻的體會。身邊是戰友,所念是平安。盧瀅和朱子煜相信一切努力都不會被辜負,每一個天亮都能迎來新的、最美的晨曦。
供稿:深圳海關
編輯:常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