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學校(Chefoo School),全稱中國內地會學校(China In-land Mission School,簡稱CIM),1881年創建於煙台東海濱,專門招收外國人子女。它是清末至民國中國唯一一所純粹的英國式寄宿制管理學校。該校在重視古典文化和宗教教義的同時,遵循英國名校重視體育教學的傳統,大量舉辦諸如足球、賽艇、游泳、板球、網球、曲棍球等體育活動以及野遊,並將其與學生的體育成績掛鉤。
芝罘學校校刊《芝罘雜誌》(THE CHEFOO MAGAZINE)創刊於1908年聖誕節。在其1909年10月號和1910年2月號的紀實報道中,記敘了該校舉辦的一場海濱游泳比賽。
這場賽事於1909年8月20日(星期五)舉辦,由芝罘學校發起和承辦,駐煙台的英國大東電報公司(Cable & Wireless Chefoo)和英國和記洋行(Cornabe,Eckford & Co.)贊助,參賽者為男校的六名學生,比賽路線為領事館山(即煙台山)至芝罘學校北側的海灘,全長5英里(約8公里)。考慮到該賽道直線距離不超過1.8公里,推測其間有多次折返的段落。
根據報道記敘,「當天下午14點45分,六名參賽選手集體從領事館山的龍王廟(Dragon Pool Temple)出發熱身,徒步走到山北臨海的峭壁下」。「他們乘坐事先停靠在岸邊的小艇,被送至離岸不遠的汽船上集結,這條汽船是和記洋行為此次比賽專門借給學校使用的」。
15點,比賽正式開始。「六名選手從汽船甲板上縱身躍入海中,按照既定路線向東遊去」。
只剩兩個選手了
為了保障參賽選手安全,同時也為了鼓勵打氣,校方為每名選手都配備了一艘滿載男生的小艇尾隨其後。「很顯然,這些在小艇上的男生也希望像參賽選手那樣『衝鋒陷陣』,但很可惜在之前的選拔賽中,他們都未能取得參賽資格,只好搖旗吶喊、做著最稱職的拉拉隊員」。
在報道撰稿者羅達·格蘭傑(Rhoda Grainger)看來,「這種背後打氣的方式未必真能起到鼓勵作用,也許適得其反,反倒給參賽選手製造了心理壓力。但所幸,小艇發動機濺起的浪花沒有對選手造成干擾」。
但一段時間過後,羅達·格蘭傑的擔心應驗了,一名選手因壓力過大,放棄了比賽。此時,「其他幾名選手剛剛擺脫了下水前後的不適,逐漸進入了長距離游泳的狀態」。第五名選手實力相差懸殊,逐漸與前四名選手拉開了距離,直至體力不支放棄了比賽,被尾隨的小艇拉上船去。餘下四名選手堅持不懈,繼續向前游去。
隨著時間推移,賽程已經過半。「因為追逐前方選手用力甚巨,又有兩名選手耗盡體力退出了比賽」。面對激烈角逐,羅達·格蘭傑甚至「對剩餘兩名選手是否能夠順利完成賽事產生了懷疑」。事實證明,她的擔憂是不必要的,雖然此時已經過去了三個小時,但兩名選手依舊在大海中拼搏著,他們距離岸邊已經不遠了。
接近天黑之時,「漢斯·福卡(Hans Foucar)第一個從水深僅三英尺的淺海中起身」,「幾分鐘之後,加德納·泰勒(Gardiner Taylor)也露出了水面」。前後三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兩名選手創造了芝罘學校建校以來的最長距離游泳紀錄。報道中提到,「之前,學校的游泳比賽路線通常設置為2英里,特殊情況增加至3英里,能夠完成5英里的長途比賽,簡直匪夷所思」。
比賽間隙喝杯咖啡
值得一提的是,比賽過程中,贊助單位和記洋行的那艘汽船始終在海面上奔忙著。組織者體貼入微,安排它在比賽途中待命,備好熱咖啡和小點心,隨時為參賽者提供暖心的服務。
對於參賽選手們,這種特殊服務非常受用,「他們在激烈緊張的游泳賽程中,非常樂意擠出幾分鐘的時間稍事休息,一隻手扶著汽船垂下的繩索,另一隻手端著咖啡杯輕啜著」。
冠、亞軍在岸邊受到了熱烈歡迎。「在陣陣掌聲和呼喊聲中,贊助單位大東電報公司的桑德斯(Saunders)和索珀(Soper)兩位先生向冠、亞軍分別頒發了特製獎盃,兩位選手得到了莫大鼓勵並向頒獎者表示感謝」。文章最後寫道:「毋庸置疑,長途賽程、特質獎盃、優質的後勤保障都成為本次比賽的亮點,給所有參加人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回憶」。
芝罘學校對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視,引起當時煙台社會各界的關注,並引發了社會團體尤其是國人所辦學校的紛起效仿,從某種程度上,也為日後煙台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勃興埋下了種子。
(圖片為芝罘學校開展各種體育活動的場景)
(韓沂樹/《煙台晚報-煙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