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父親謝葆璋的海軍生涯

2019-12-10     天下新鮮事

  任海軍練營管帶的謝葆璋。(1903年)

  主持煙台海軍學堂的謝葆璋。(1908年)

  任海軍部次長的謝葆璋(1926年)

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曾在煙台任職多年,是清末民初中國海軍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是,有關他的事跡卻鮮有記載。筆者曾三次拜訪冰心老人,並查閱相關史料,撰寫了一篇謝葆璋小傳,寄冰心老人審閱,獲回函肯定。後經不斷修正補充,謝葆璋的海軍生涯才漸漸得以清晰呈現——

  經受戰爭洗禮

  謝葆璋,字鏡如,祖籍福建長樂,1865年1月3日生於福州。父親謝鑾恩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塾師,在城裡授徒為業,謝葆璋與兩個哥哥自幼便隨父親學習。

  1881年,李鴻章創辦天津水師學堂,任命嚴復為總教習。嚴復是謝鑾恩的好友,他回福州招考學生時,覺得16歲的謝葆璋是塊當海軍的好材料,於是出了兩道題讓他做,算是考試。一道是詩題,題目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另一道是八股破題。所謂破題,是八股文的第一股,要求用一兩句話點破題目的要義。自幼熟讀詩書的謝葆璋很快就交卷,嚴復看了很滿意,決定收下這名學生。不久,謝葆璋就跟隨嚴復進了天津水師學堂,成為該校第一屆駕駛班學生。

  經過三年刻苦學習,謝葆璋於1884年11月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結束了堂課學習,轉上「威遠」號練習艦實習。1887年,北洋海軍在英國和德國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四艘主力巡洋艦建成下水,李鴻章派出400多名海軍官兵赴歐洲接艦。當時,每艘軍艦除選派1名艦長和1名大副外,還配備2名海軍學生協助駕駛。謝葆璋作為駕駛學生,被選派到德國接收「來遠」艦。

  接艦回國後,謝葆璋便一直在「來遠」艦上任職。1892年,他被正式任命為北洋海軍右翼左營守備、「來遠」艦駕駛二副。在此前的三年里,他因資歷不夠,一直代理這一職務。甲午戰爭期間,謝葆璋任「來遠」艦槍炮官。冰心老人在自己的文章中把謝葆璋任職的「來遠」艦都誤記為「威遠」艦了。筆者曾根據史料記載向她指出來,老人笑著說,可能是她記錯了,將來有機會一定要改過來。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北洋海軍主力與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裝甲艦隊大決戰,史稱黃海海戰或大東溝海戰。謝葆璋隨「來遠」艦參加了這次著名戰役。

  海戰中,「來遠」艦與「靖遠」艦奮力抵抗號稱「帝國精銳」的「吉野」等4艘日本巡洋艦的猛烈進攻。在敵艦的瘋狂圍攻下,「來遠」艦中彈200餘發,尾炮失靈,彈藥艙爆炸,艦上燃起熊熊大火。危急時刻,謝葆璋表現英勇,率領士兵冒著彈雨奮力救火,終將大火撲滅,保住了軍艦。「來遠」艦經緊急搶修後,又帶傷加入戰陣,一直堅持到日本艦隊逃離戰場。

  「來遠」艦是北洋海軍倖存軍艦中受傷最重的,史書記載說,「戰後,來遠艦駛歸旅順,中外人士目睹其損失如此嚴重,尚能平安抵港,皆為之驚嘆不止。」在這次海戰中,「來遠」艦

  官兵陣亡十餘人,其中就包括謝葆璋的一位親戚,他的腸子被炸了出來,飛濺到煙囪上。戰鬥結束後,謝葆璋含淚把燒焦的腸子從煙囪上撕了下來,放回到他的遺體里。

  次年1月,日軍進攻威海,謝葆璋隨還沒有完全修復的「來遠」艦參加了威海保衛戰。由於北洋海軍英勇抵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發動的正面進攻屢遭重挫。於是,日軍改變戰術,派魚雷艇利用夜暗的掩護,潛入港內進行偷襲。

  2月5日夜,日軍魚雷艇發射的魚雷擊中了「來遠」艦。隨著一聲巨響,「來遠」艦龐大的身軀急速翻轉,露出了紅色艦底,不久即沉入海底,艦上官兵30多人遇難。謝葆璋在軍艦爆炸的剎那間,縱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海中,憑著一身好水性,拚命游上了劉公島,得以死裡逃生。

  幾天後,北洋海軍在劉公島全軍覆沒,謝葆璋輾轉回到了福州。1899年,北洋海軍重建,謝葆璋又重返海軍。不久,他被任命為「海圻」號巡洋艦幫帶(副艦長)。該艦是中國剛剛從英國訂造的,同時訂造的還有「海天」號巡洋艦,兩艦是甲午戰後清朝海軍最大的軍艦。「海圻」艦的管帶(艦長)由北洋海軍幫統(副司令)薩鎮冰兼任,他是謝葆璋的老師和同鄉。

  1900年10月5日,35歲的謝葆璋有了第一個孩子——女兒謝婉瑩。後來,他的這顆掌上明珠,以冰心的名字,享譽現代文壇。

  1903年初,謝葆璋調來煙台,出任設在東山的水師練營管帶(營長),負責訓練海軍士兵。此後,他在煙台工作生活了近8年時間。

  執掌煙台海校

  甲午戰爭期間,北洋海軍設在旅順和威海的海軍學校先後停辦;1900年,北洋海軍最後一個人才基地——天津水師學堂,也毀於八國聯軍的炮火。為了給重建中的北洋海軍輸送急需的人才,薩鎮冰在1904年4、5月間,選定煙台建立了一所新的海軍學校——煙台海軍學堂(最初稱水師學堂,後改為海軍學堂,民國稱海軍學校)。

  海軍學堂最初規模很小,第一年只招收了20名學生,附設在金溝寨以北的水師練營內,由謝葆璋兼任監督(校長)。

  1908年4月,煙台海軍學堂因規模擴大,遷入金溝寨以南的新校址,謝葆璋不再兼練營管帶,專任學堂監督。

  在謝葆璋的出色領導下,煙台海軍學堂發展迅速,短短几年便趕上並超過了一些老牌的海軍學校,位居清末四大海校之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海軍人才,還有不少學生後來成為政商各界的著名人物。

  謝葆璋治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他提出「學堂以德育為貴」、「品必先於學」的思想。他在寫給海軍部的報告中說:「聖人稱許弟子,首言德行;而前哲時賢舉才薦士,莫不品學兼稱」。以往各海軍學校「於學問精長、屢列優等者,皆優給獎賞。獨品行端正者,轉付缺如,誠非務本之道」。所以,他建議海軍部設立「端品勳章」,專門頒發給品行端正的學生。同時,對學習優秀者,發給「優學勳章」。他認為,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更多品學兼優的學生。後來,海軍部採納了他的建議。

  也許是在劉公島泅水逃生的經歷讓謝葆璋刻骨銘心,他非常重視學生在校的游泳訓練。他認為,海軍會游泳,就像陸軍會騎馬一樣,是必備的技能。為此,學校制定了嚴格的規定:學生不放暑假,在校練習游泳;凡游泳不及格者,不予畢業。如此重視游泳訓練,在其他海軍學校是沒有的。

  謝葆璋是位有進步思想的愛國軍人,冰心在她的許多文章中都記述了父親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冰心的舅舅楊子玉是同盟會員,常與謝葆璋談詩論文,借抒情懷。謝葆璋不滿清政府的統治,對革命抱有同情的態度。煙台海軍學堂的學生也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個別學生甚至與同盟會建立了秘密聯繫。

  1909年,籌辦海軍大臣載洵視察煙台海軍學堂,認為學校辦有成績,質量較高。於是,清政府選派了20名滿族貴胄學生來校學習,以便將來掌控海軍。

  滿族學生的到來,激起了受革命思想影響的漢族學生的敵視。在1910年的春季運動會上,為爭奪一項錦標,滿漢學生發生了激烈衝突。

  事件發生後,官方要求嚴懲漢族學生。但謝葆璋不願偏袒滿族學生,據理力爭。於是,清政府派海軍部一等參謀官鄭汝成來校查辦。鄭是謝葆璋天津水師學堂的同班同學,他告訴謝葆璋,煙台海軍學堂學生的各種進步活動已經引起朝廷的注意,京城的一些官員甚至指責謝葆璋是「亂黨」。鄭勸謝葆璋趕快辭職,退身遠禍,以免落得個撤職查辦的下場。

  謝葆璋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辭職,帶著家人離開了他傾注8年心血的煙台海軍學堂,取道上海回福州。

  當謝葆璋一家行至上海時,辛亥革命爆發。11歲的冰心受父親的影響,拿出自己僅有的十元壓歲錢,送到《申報》館,捐給了革命黨人。謝葆璋更應該感到欣慰的是,煙台海軍學堂的學生們成為海軍在辛亥革命中的骨幹力量,為爭取海軍轉向革命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任職海軍機關

  民國建立後,謝葆璋再次重返海軍,被安排在北京海軍部任職。1913年10月,被上司贊為「才具開展,辦事熱心」的謝葆璋,獲任海軍部軍學司少將司長,主管海軍教育。

  1915年5月7日,密謀稱帝的袁世凱為取得日本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激起全國反對。謝葆璋滿懷悲憤地用岳飛筆體寫下「五月七日之事」6個大字,張貼在書房裡,並與參加反袁遊行回來的女兒冰心含淚互勉,表示永不忘卻這一國恥。

  袁世凱稱帝後,將副總統黎元洪軟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黎元洪和謝葆璋是校友,任副總統時曾多次邀請謝葆璋到他在東廠胡同的家中做客,都被謝葆璋婉拒。黎被軟禁後,門前冷落,謝葆璋反而不顧當權者的猜忌,經常去看望他,一起談天、對弈,令黎元洪很是感動。

  1926年8月,61歲的謝葆璋升任海軍部次長,次年1月,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3月升任海軍部代總長。至此,他的海軍生涯達到了頂峰。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在北伐軍的沉重打擊下,北洋政府統治搖搖欲墜。於是,海軍高層秘密決定倒戈。次年3月,海軍艦隊首先加入北伐軍。謝葆璋與海軍總長杜錫珪等高級將領則繼續留在海軍部,與北洋軍閥周旋。

  1928年6月,北洋政府改組,撤銷了海軍部,謝葆璋去職。不久,他被任命為設在上海的海道測量局局長,後又兼任全國海岸巡防處處長。1929年6月,南京政府海軍部成立。已辭去本兼各職、寓居上海的謝葆璋,因資深望重,被聘請為海軍部顧問。

  1930年,謝葆璋因妻子病故,隨女兒冰心從上海遷居北京。抗戰爆發後,北京淪陷,冰心一家被迫南遷昆明。謝葆璋因年邁體弱留在北京,由長子謝為涵負責照料。1940年8月4日晨,謝葆璋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75歲。  

文 /唐宏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 - 煙台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mSC724BMH2_cNUg-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