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帶娃和奶奶對娃,有啥區別?可能對寶爸來說無所謂,他認為只要孩子有人帶就好,至於誰帶,他不是特別關心,回家只要能玩遊戲,只要不打亂他的生活節奏,都是無所謂的事情,可是對於寶媽來說,婆婆帶娃和親媽帶娃,是完全不同的生活選擇,奶奶帶娃她很感激,但是意味著拘束和謹慎,如果是親媽帶娃,就是另一番場景,於是現在更多的姥姥參與到帶娃的大軍中,高興的是寶媽,可是姥姥在背後的付出,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一個寶寶被姥姥帶了三年,要回到父母身邊去了,姥姥表情里滿滿地不舍,把孩子抱在懷裡不撒手,親了又親,姥爺比較理性,不停地勸姥姥,忍不住摸摸孩子柔軟的頭髮,心裡不舍地走開了,這種場景讓人想哭。
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是姥姥辛辛苦苦地照顧,伺候孩子吃,伺候孩子穿,孩子會翻身了,會坐了,會爬了,會走了,在大熱天弓著腰駝著背,架著寶寶學走路,抱著孩子這裡走那裡看,午睡的時間都犧牲了,晚上的睡眠也耽誤了,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卻要離開寶寶了,這是很無奈的事情,孩子要上學,要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老人不能一直帶著孩子,他需要接受新的教育,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姥姥一時有點接受不了,這個小傢伙在身邊待習慣了,冷不丁地走了,家裡瞬間冷冷清清,看到孩子的物品和玩具,不知道姥姥會不會想孩子想得睡不著覺。
姥姥帶娃的辛酸,有誰能懂?可能只有這些瞬間,才能體會一二吧。
孩子也許才幾個月大,因為放下就醒,可能怕影響女兒的睡眠,姥姥抱著孩子歪在沙發上不敢動,不一會也睡著了,但是雙手還是緊緊地交叉在一起,唯恐摔到孩子,她可能太累了,這麼大年紀了,卻還要忙著照顧女兒的孩子。
同樣的,姥姥在房間裡哄寶寶睡覺,看到女兒進來了,提醒女兒小點聲,孩子剛剛睡著,輕輕地拍著。
即使寶寶睡著了,姥姥也不敢把手撤出來,唯恐驚醒了寶寶,她一直盯著寶寶看,簡直愛不釋手,這是女兒生命的延續,簡直就是隔輩親。
我們小區一個姥姥,把孩子帶到了兩歲半,回老家了,奶奶過來接手,經常帶著孩子去上幼兒園,可是兩口子吵架的時候,老公經常衝著老婆不滿地嚷嚷,你看我媽多辛苦,為什麼不能多包容呢?寶媽冷笑兩聲,最苦最累的時候是我媽帶孩子,現在孩子省心了,你媽跑過來接手了,受得累能一樣嗎?都知道孩子小時候難帶,你媽不說話,我媽主動幫著帶,現在來撿現成了,整天說孩子跟奶奶親,我媽呢,我都替我媽冤得慌。
其實,姥姥沒覺得冤得慌,姥姥看孩子不是圖孩子跟她親,她是心疼女兒,很多姥姥跟我說,她們之所以在孩子最難帶的時候搭把手,主要是為女兒分擔,她們擔心女兒跟婆婆產生摩擦和矛盾,擔心女兒累的時候不好意思跟婆婆開口,擔心回家沒口熱乎飯,所以她們主動上,讓女兒能夠在最辛苦的時候喘口氣,可能這就是姥姥們帶娃的初衷,而無論是奶奶帶娃還是姥姥帶娃,寶媽都應該感激,這種計較不應該有,不然存在心裡是疙瘩,以後會變成矛盾,所以親媽從來不會在女兒面前抱怨任何的事,只要女兒好,就足夠了。
很多時候,姥姥帶孩子更純粹,她就是為了女兒。如果一個家庭,姥姥和奶奶都搶著看娃,不用問,這是一個和諧的家庭,如果奶奶搶著看娃,這是心疼兒子媳婦的好媽媽,如果姥姥搶著看娃,並且只有她一個人看,那麼女兒女婿都要更感激,因為她付出得更多,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