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讀者在孕期謠言的那篇文章下留言:
何止孕期謠言坑人,哺乳期謠言也滿天飛,我娃就是「受害者」,老人們總說我奶水稀沒營養,非得讓我加奶粉,結果娃喝奶瓶後不好好吸母乳了,現在奶水越來越少……
相信不少媽媽們在哺乳期里也可能「踩雷」,咱們今天就來聊聊哺乳期那些事兒~
1、奶水稀,沒營養?
先來說說文章開頭這位麻麻遇到的問題,相信生活中不少母乳媽媽也聽到過類似的話:哎呀,你看看你的奶水這麼稀,一看就沒啥養分,不如給娃喝奶粉……
事實果真如此?
如果你知道母乳分前奶和後奶,就不會這樣想了。
要知道,母乳不僅在產後不同階段有所變化,在一次哺乳過程中也會變化,成熟乳有前奶和後奶之分,兩者的濃度、顏色、成分都不一樣。
前奶:是寶寶剛剛吸吮時流出的奶水,含水量較高,雖然看起來稀薄,但是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免疫因子。
後奶:是在一次喂哺過程中後期產生的奶水,脂肪含量高,一般呈白色或淡黃色,比較濃稠,還富含乳糖和其他養分,提供的能量多,使寶寶有飽腹感,是寶寶增重的關鍵。
因此,不要看著吸出來的奶水稀,就輕易放棄了母乳。在一次哺乳過程中,一定要讓寶寶把一側乳房吸空後,再換另一側,這樣才能讓寶寶把前奶、後奶都吃到,充分吸收身體發育所需要的營養。
2、媽媽胸小,奶水肯定少
咦!這個袋鼠麻麻第一個表示不服。
曾經在孕期就有不少長輩表示過擔憂:你這胸這麼小,孩子出生後奶水肯定不夠吃,買奶粉這筆錢是省不下了。
結果我這小胸還挺爭氣,娃的口糧是足足的,那些說我沒奶水的都被啪啪打臉了。
大家可千萬不要對小胸有「偏見」,要知道分泌乳汁的「基地」是乳腺,胸小只能說明乳房內的脂肪量少,並不代表乳腺「罷工」。
3、喝米酒能下奶?
有的地方有這樣的習俗:喝米酒幫助哺乳媽媽下奶,要麼就是豬蹄湯、鯽魚湯各種補補補。
其實,在哺乳期,一滴酒精不攝入,才是最安全的。
因為酒精可以毫無障礙地通過血乳屏障進入乳汁,寶寶吃後,就增加了危害神經系統的風險,出現興奮、睡眠紊亂等情況,嚴重者還會危害大腦發育等。
此外,還要提醒大家,盲目進補或者亂用所謂的偏方,可能奶沒下來,反而把自己送進了醫院。
之前就有新聞報道,一位媽媽為了下奶,燉起各種湯湯水水,連續幾頓豬蹄湯後奶量沒增加,肚子卻痛得厲害。
原來她本身也患有高脂血症和膽囊結石,一氣兒大補後體重也飆升,各種因素綜合誘發了急性胰腺炎。
其實,這些油膩膩的湯里都是脂肪,除了讓你長肉,還容易堵奶。
想要奶水充足,最重要的是儘早吸吮、勤吸吮,產後72小時內哺乳是母乳喂養成功的關鍵,此外媽媽要保證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悅。
4、哺乳期生病不能吃藥?
哺乳期生病,要不要吃藥,吃什麼藥,這要聽醫生的。
很多媽媽在哺乳期發燒、感冒或者乳腺炎,都擔心吃藥對寶寶產生不利影響,就選擇硬扛。
其實,母乳喂養期間生病,很多藥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不影響寶寶吃奶,只要媽媽們跟醫生說明在哺乳期,醫生會根據病情指導媽媽們正確用藥的。
哺乳期常見的乳腺炎,困擾著很多媽媽。
通常急性乳腺炎只感染乳房組織,乳汁是安全的,多喝水、多休息、多吮吸,輕症的急性乳腺炎在24小時之內就可以好轉;如果媽媽發燒超過24小時,或者體溫超過39℃,別硬扛,趕緊就醫。
5、母乳6個月後就沒有營養了?
有的媽媽說:世衛組織建議對6個月以內的寶寶進行純母乳喂養,是不是6個月後母乳就沒啥營養了,可喂可不喂?
這樣理解就不對了哦。
其實,寶寶出生6個月以後,為了滿足生長發育需求,要攝入更多的營養,此時僅靠母乳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需求了,這時候就需要添加輔食。
而添加輔食並不意味著母乳停止,世衛組織也鼓勵媽媽堅持母乳喂養到孩子2歲呢。
袋鼠麻麻有話說:
說實話,做女人可真不容易,而做一名「奶媽」更難,母乳喂養的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坑」,希望媽媽們學習相關知識,不要因為一些謠傳就輕易放棄母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