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小時候都經歷過一個事情,就是學校組織看電影。
一般來說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行一次觀影大會,而適合小學生看的也都是一些主旋律電影。
今天要談的這部電影《焦裕祿》,估計是很多人都有印象,雖然小時候不知道這部電影在講什麼,但是長大後才知道,李雪健老師真的把人物給演活了。
《焦裕祿》上映於1990年,整部電影的拍攝成本一共只有130萬,在當年那個票價只有幾毛錢的時代,《焦裕祿》居然收穫了1.3億的超高票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李雪健老師。
他的出色演出成就了這部電影,電影主題曲也是他唱的,在拍攝這部電影期間,李雪健還前去看望焦裕祿的家人,焦裕祿的妻子見到他以後說:「不像不像,這哪是老焦的樣子,人長得太胖。」
於是李雪健老師為了更好的還原人物,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暴瘦了20多斤,他為這個角色注入了所有的心血,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回報,這部電影收穫了金雞獎和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而李雪健老師也成為金雞、百花的雙料影帝。
《焦裕祿》並沒有過多的表現鄉村幹部的偉大形象,而是聚焦於焦裕祿本人的一些事跡,用電影的方式展現焦裕祿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狀態。
故事開始於1966年的一場葬禮,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焦裕祿的遺體被送了回來,按照他生前的遺願,他的遺體被安葬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
整個地區的人都前來弔唁,他們都希望能夠看到焦裕祿書記最後一面。
焦裕祿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父親被日本人逼死,他本人也曾經參加過戰爭,後來當過工人,一直在基層打拚,後來他被調到了河南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
當時的蘭考縣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受困於內澇、風沙和土質鹽鹼化,當地的經濟實在發展不起來,焦裕祿書記剛到的時候,蘭考縣正遭遇嚴重的饑荒,整個地區的糧食下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百姓沒飯吃,要麼紛紛逃難,要麼背井離鄉出去討生。
焦裕祿書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立刻給當地百姓發放救災物資。
焦書記在基層呆久了,他深知和人民群眾如何相處。
他吸取有關除三害的經驗,安排群眾用疏通溝渠的方法來排澇,用栽種泡桐、造防護林來治理風沙,從外地引進耐鹼作物等方法來改善土質。
這些方法得到了群眾的認同,也確實很好的緩解了風沙等問題帶來的危害。
蘭考縣基層幹部在焦書記的帶領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是他們卻因為長期吃不飽飯而營養不良。
焦書記為了讓幹部吃飽飯,不惜讓組織向鄰縣買糧食,但是這個舉動讓同僚給舉報了,上面派來了監督人員,而焦書記勇於站出來承擔責任,蘭考縣的群眾也紛紛自發到縣委請願,希望上級政府能夠開恩,上面派來的監督人員看到這一幕,也十分肯定焦書記是一位深受群眾愛戴的好乾部。
早在1956年時,焦裕祿在擔任洛陽礦山機器廠的金工車間主任和調度科長的時候,就患上了肝病,後來調到蘭考縣以後,475天的沒日沒夜的工作強度徹底拖垮了他的身體,他的肝病也進一步加重,最後轉化成肝癌,盡心盡責的焦裕祿書記最終倒在了崗位上。
焦裕祿被送到鄭州市的醫院接受治療,但是終究無力回天。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病逝在醫院裡, 享年42歲,他臨終前仍惦記著蘭考縣的百姓,他唯一的醫院就是死後要葬在蘭考縣沙堆上,他希望能夠在天上看到蘭考縣群眾將風沙等問題給治好。
其實在現實中,焦裕祿在前往蘭考縣之前,肝病就已經很嚴重了,但是蘭考縣面臨的問題則更嚴重,所以他才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在高強度的工作下積勞成疾,最終才病倒。
但是在那個年代,焦裕祿並不是個例,有千千萬萬的基層幹部像他這樣辛勤耕耘,很多人也落下一身的傷病,這些人才是人民群眾的好乾部。
有人說李雪健老師塑造的焦裕祿過於完美,但是有沒有想過,當李雪健老師全心全意投入到這個角色的時候,他其實跟焦裕祿是一樣的人呢?
當年憑藉這個角色獲得金雞、百花雙料影帝的李雪健,在獲獎致辭上說了一句至今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苦和累,都讓一個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這一句話就能看出,他跟焦裕祿有一樣的赤子情懷,也難怪李雪健老師能夠收到這麼多人的追捧,他對藝術與自我的追求,是一些演員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