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新媒體 特約作者
文 | 梁小小
志同道合、彼此支持,就是婚姻最理想的樣子。
新冠肺炎爆發後,無數英雄冒險沖在前面,而最愛他們的人一定在後面期盼、守候著。
愛,在此刻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而是一種堅定的依靠。
只要你能安穩回家,我一定隨時在你身旁,為你洗衣做飯、端茶倒水,沒有半句怨言。
記得四川第二批出征的醫生即將啟程時,丈夫帶著哭腔大喊:
「趙英明,聽到沒有,平安回來,平安回來一年的家務我包做了。」
這句話讓無數人瞬間淚目。
其實,還有更多英雄的家人沒有把愛說出口,而是悄悄在後方惦念著自己的愛人。
他們的愛不是不濃烈,而是早已演化成了日常點點滴滴的深情。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幾乎所有人都認識了提出「四抗二平衡」救治辦法的李蘭娟院士,同時,也有人發現了她「背後的男人」——鄭樹森。
李蘭娟與丈夫鄭樹森同為浙江大學教授,夫妻倆攜手走過45年,十分美滿幸福。
李蘭娟曾在採訪中說過:志同道合、互相關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是婚姻最理想的樣子。
在疫情發生時,已經73歲的李蘭娟院士第一時間趕往北京參加和此次疫情有關的會議,除夕當晚9點多,才從北京返回杭州的家。
家中的先生鄭樹森院士得知妻子即將「奔赴戰場」,沒有阻攔,而是默默當起了大廚,燒好年夜飯等候妻子歸來,也為妻子壯行。
那天,李蘭娟還發了條朋友圈:
「今天我輕鬆了,可以不燒年夜飯了,由鄭院士替代,手術刀改廚刀。」
可惜夫妻團聚的日子並不久,剛過完除夕,李蘭娟院士就在第一時間帶領團隊出征武漢。
後來疫情逐漸穩定,李蘭娟院士剛剛回到家中歇了一口氣,在2月1日的電視會議結束後,她毅然決定再次馳援武漢,而丈夫鄭樹森則默默地跟在身後拎包送行……
巴法利·尼克斯有一句話:
「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的是詩篇,而其餘則是平淡的散文。」
這句話正是李蘭娟鄭樹森夫妻的最佳寫照。
兩人從結婚開始就專注科研,忙著工作,沒有浪漫與華麗,卻把婚姻過出了最好的模樣。
愛,是志同道合的彼此傾慕
李蘭娟和鄭樹森在大學校園相識,兩人經常一起看書學習,漸漸互生好感。
當時,李蘭娟是20多歲的鄉村知青,剛從赤腳醫生被推薦來到浙江醫科大學學習。
李蘭娟自幼家貧,高中畢業後她回鄉自學針灸,治好了許多鄉親的病痛。來到大學後,一心治病救人的她迫切投入書本中,每天都學習到很晚。
鄭樹森也在同一年被推薦來到這裡,他跟李蘭娟一樣,曾在鄉村為鄉親解除疾苦,相同的經歷讓他們一下子親近起來。
他們被對方強烈的求知渴望所吸引,他愛她的勇敢堅定,她傾慕他的聰明睿智。
1975年,兩人請了幾個親戚朋友,簡單辦了個婚禮。
婚姻當天,就接到鄭樹森父親生病的消息。李蘭娟主動陪他回家,說多個人好多個照應,兩人帶著鋪蓋在火車站睡了一夜。
天亮了,他對妻子表達歉意,但她卻說,這樣的新婚之夜很有紀念意義。
她對他的愛那麼明白清晰,這是一種深深了解之後的傾慕,她願意與他一起面對任何困難。
婚後,兩人各自忙於工作,只有每天早餐時才能說說話,卻也沒有甜言蜜語,討論的話題都是病人的病情。
李蘭娟曾在採訪中說,丈夫的手很巧,技術精湛,思路清晰,管理上也很有魄力,自己有時遇到拿不準的還要請教他。
有位作家說:「婚姻的基礎是愛情,是依戀,是尊重。」
婚姻中的愛情,往往沒有驚天動地,只是一點一滴對另一半的信任與依賴,在平凡中相遇,靠著相互肯定的愛攜手一直走下去。
歲月縱然漫長,但志趣相投讓彼此傾慕,比任何情話都來得踏實。
愛,是在關照中互相成長
畢淑敏在《幸福的七種顏色》中說:「真正的愛,不是誘惑,是溫暖。」
李蘭娟與鄭樹森不僅有溫暖的愛,還有相互鼓勵的默契與柔情。
夫妻倆原是同一個專業,後來,李蘭娟專注研究人工肝和傳染病,鄭樹森則一心攻克肝移植難題,兩人在研究專業上有一定關聯。
兩人除了互相討論,還會一起幫助病人,遇到人工肝無法醫治的患者,她會把病人轉給他;鄭樹森也會在收治重症肝患者時,根據病情推薦他們到李蘭娟這裡治療。
李蘭娟曾透露,鄭樹森是個熱心腸,遇到不夠治療費的患者,就主動幫助籌集或是減免。
兩人對患者都是一樣的態度:「先治療,後繳費。」
這樣的醫者仁心,讓許多病人感動不已。
更讓人敬佩的是,夫妻倆還致力於培養傑出醫學人才,2012年兩人一起捐資成立了」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兩年後,又設立了」樹蘭醫學獎「,重點培育一流醫學科學家。
常年忙於科研的兩個人都不擅長家務,也沒時間照顧家庭,兩個孩子早早就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經常是哥哥后座上馱著弟弟上下學。
有一年,家裡老人生病了,李蘭娟為了不讓在香港讀書的丈夫分心,悄悄回家細心照顧老人,直到康復。
李蘭娟母親兩次骨折,鄭樹森都親自做手術,一有時間就在床前照顧。
楊瀾說過:
「婚姻最堅韌的紐帶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長,愛情有時候也是一種義氣。」
美好的婚姻,除了一起度過日常瑣碎的柴米油鹽,還要在平凡中攜手並肩,彼此理解支持對方心中的追求。
當有一方困於生活的艱難,一回頭,看見另一半堅定的身影,就會瞬間充滿力量。
愛,是無條件地等你回家
托爾斯泰說過:
「只有經得起別離的痛苦才是真正的愛情。」
有時候,別離不是你去了遠方,而是你在我看得見卻摸不著的地方。
黑龍江省醫院南崗院區護士劉丹丹給忙碌在疫情前線的丈夫送年夜飯,隔著玻璃門,把丈夫最愛的東坡肉和小排骨放好,一轉頭眼淚簌簌而下。
全副武裝的丈夫在門口停留了不到一分鐘,又急急趕去看護病人,妻子連他的樣子都沒看清。
有太多的話想說,可只凝聚成了一個小紙條:
「你一定不要嫌煩,一定要保護好自己,我和媽、女兒等你一起回家。」
這一幕讓多少人紅了眼眶。
我牽掛著你的安危,你卻惦念著別人的生命,這是危難時刻最無私的愛。
最近,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和妻子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張定宇從新冠肺炎開始就一直奮戰在一線,忙著接收安排病人,常常是半夜1點睡下,5點多又被鈴聲叫醒。
而他早在2年前就被醫生診斷為「漸凍症」,未來他的腿部肌肉將越來越麻木,現在他上下樓就已經一瘸一拐了。
雖勞累又擔憂,可這些都不足以讓這個心懷病人的醫生有半點難過。
但當他說到已經連續4天沒去看望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妻子,頓時眼含淚水。
他說:
「我很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我們結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體扛不過去,怕失去她。」
短短一句話,飽含多少夫妻間的心疼與深愛。
可是,大愛面前,救治病人比看望妻子更重要,張定宇選擇讓自己內疚,而不願讓病人無法得到及時醫治。
所以,他在第一線戰鬥了33天也絲毫沒有退縮。他始終以這句話來要求自己: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短短八字,是無數醫生對病人的承諾,也是前線醫護人員家人的企盼。
愛,就義無反顧地支持,但也請你好好保護自己,我等你凱旋。
這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教授張旃下了請戰書後,丈夫李明昌的悉心叮囑。
梁實秋先生說:
「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
危難時期,愛人的溫暖等候,是前線英雄們頑強戰鬥的最大幸福。
婚姻最理想的狀態
你愛的人一直都在
李蘭娟曾說:
「人生道路上無數次風雨同舟,才有了今天的相濡以沫。」
夫妻倆將這種風雨同舟實踐到了每一天,每天不管工作到多晚,鄭樹森都會等妻子一起回家。
他想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著她,陪伴她多一些。
李蘭娟喜歡看電影、看越劇,可40多年來,鄭樹森沒陪妻子看過一次。
鄭樹森喜歡婺劇,李蘭娟抽空陪他看過幾次,不過每次都遲到。
雖然遺憾很多,但兩人從不為此吵架。因為,他們永遠記得最初的誓言,選擇一個人共度一生,就要一輩子同舟共濟。
人生路上,兩個人攜手相伴,互相溫暖,共嘗世間的酸甜苦辣,我們不要求太多,只希望那個愛的人一直都在。
但很多時候,最愛的人一定會為了責任不斷離開,為了使命勇敢擔當。
作為另一半唯一能做的,是守護在後方,看好這個家,讓他們在前方心無旁騖,更有力量。
這就是愛最重要的意義:當你肩負重任勇敢在前,我會點亮一盞燈永遠等你。
待到渡過這次疫情難關,只希望他們的未來都會如畢淑敏說的那樣:
「也許,我們的身體老了,每況愈下,但我們牽著愛人的手,慢慢老去,旅途就不再孤獨;
也許我們是平凡和微渺的,但我們竭盡力量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心中便充溢著溫暖和安寧。」
梁小小,多平台簽約作者,用一顆熱愛的心,耕耘人生,感知美好,傳達暖意。參考資料:《新天地·院士夫妻演繹傳奇》2018年04期
主播:小樓,曾任央視主編,十萬粉絲的主播,2050志願者;讀很多書,看很多電影;居住過澳洲,去到過北歐,熱愛自由。擁有讓人內心安靜的聲音。微信公眾號:小樓FM (ID:xiaoloujo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