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助力多關節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治療達標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表現複雜多樣,目前臨床上的分類標準也尚未統一。這一疾病幼年起病,往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造成包括身體殘疾在內的遠期發病率顯著升高[1-2],為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早期控制病情,持續監控達標,對預防患者殘疾,減輕疾病負擔至關重要。
生物製劑因其早期起效、持續獲益的特點,已成為JIA治療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2019最新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指南貫徹了達標治療的理念,將生物製劑用藥時機前移,推薦中/高疾病活動度或伴風險因素的多關節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pJIA)患兒及時啟用生物製劑,伴高危因素的患兒可以接受生物製劑作為初始治療(圖1)[3]。
圖1 2019 ACR指南推薦治療流程
TNF-α在JIA的發生髮展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也因此成為JIA治療中的重要靶點[4]。TNF-α抑制劑修美樂(原研阿達木單抗)是目前中國大陸首個且唯一獲批用於pJIA的生物製劑。豐富的臨床研究證據為該適應症的獲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原研阿達木單抗pJIA適應症獲批,證據豐富,優勢盡顯
早期起效,快速獲益
阿達木單抗治療pJIA早期起效,可快速改善pJIA患兒病情。日本一項研究表明,50-80%的阿達木單抗治療組患者在第2周實現ACR Pedi 30應答(圖2)[5]。
圖2 阿達木單抗早期起效
關鍵臨床三期研究DE038顯示,阿達木單抗可顯著減輕pJIA患兒的炎症(圖3),強效改善pJIA患兒的症狀和體徵(圖4)[6]。
圖3 阿達木單抗顯著減輕患兒炎症
圖4 阿達木單抗顯著改善pJIA患者症狀
註:AJC,活動性關節計數;SJC,腫脹關節計數;TJC,壓痛關節計數;POM,被動運動導致的疼痛關節計數。
在療效的持久性上,阿達木單抗同樣表現出色。DE038研究開放標籤擴展期的長期結果表明,無論阿達木單抗是根據體表面積調整劑量或體重固定劑量給藥,始終長期維持顯著的療效獲益,可長期改善pJIA患者症狀並維持功能(圖5)[7]。
圖5 DE038研究長期結果
臨床隨機對照研究(RCT)外,真實世界研究(RWS)同樣證實了阿達木單抗對JIA的臨床獲益顯著與持續起效(圖6)[8],42%患兒於隨訪第7年仍在繼續使用阿達木單抗治療[9]。
圖6 德國BIKER登記研究結果
除改善疾病症狀外,阿達木單抗還可為pJIA患者帶來更全面的獲益。研究證實,阿達木單抗有效改善並維持pJIA患兒的正常生長(圖7)[10],且對JIA相關性葡萄膜炎療效顯著,長期持續的阿達木單抗治療有助於控制JIA相關性葡萄膜炎的復發。真實世界數據同樣支持這一結論,研究表明,阿達木單抗治療有利於JIA相關性葡萄膜炎患兒激素減停[11-16]。
圖7 經阿達木單抗治療的pJIA患兒身高自基線逐漸增長
匯總多項臨床研究數據顯示,阿達木單抗對pJIA總體安全性良好,惡性腫瘤/死亡風險低(表1)[5,6,8,9,17]。
表1 阿達木單抗在多項臨床研究中的安全性數據
作為全球首個TNF-α全人源單抗,阿達木單抗的免疫原性低,產生抗抗體風險也相應較低,長期耐受性較好。相對於英夫利西單抗與依那西普,阿達木單抗具有半衰期長,藥物濃度穩定,波動較小的特點[18]。低頻率給藥有助於提高患兒依從性,固定劑量給藥也提升了醫生的用藥便捷性。全新無枸櫞酸鹽的配方可顯著減輕注射疼痛,是專為兒童設計的優秀製劑。
總結
作為目前中國首個且唯一獲批用於pJIA治療的生物製劑,原研阿達木單抗具有強效持久、全面獲益、安全方便的優勢,將造福國內廣大pJIA患兒,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今年以來,在國內多個省份地區,原研阿達木單抗價格均進行了下調,2020年將調整為1290元/支。原研阿達木單抗價格更親民,大幅減輕了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這將極大程度地提高藥物可及性,真正實現「JIA倍呵護,與樂同行」。
參考文獻:
[1]Selvaag AM, et al. J Rheumatol. 2006; 33:1382-91.
[2]Van Rossum MA, et al. Arthritis Rheum. 2003; 48:507-15.
[3]Ringold S, et al. Arthritis Care Res 2019;71:717-34.
[4]Wilkinson N, et al.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2003;88:186-191.
[5]Imagawa T et al. Clin Rheumatol (2012) 31:1713-1721.
[6]Lovell DJ,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9:810-820.
[7]Lovell DJ, et al. P265. ACR 2011.
[8]Klein A et al. Scand J Rheumatol. 2018:1-10.
[9]Brunner HI, et al.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19. doi: 10.1002/acr.24044.
[10]D. J. Lovell, et al. 2012 ACR Abstract [764]
[11]Ramanan AV ,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Apr 27;376(17):1637-1646.
[12]Horton S, et al. Am J Ophthalmol. 2019. pii: S0002-9394(19)30274-0.
[13]Schmeling H, et al. Arthritis Rheum 2014; 66(9):2580-9.
[14]Schmeling H & Horneff G. Rheumatology (Oxford) 2005;44:1008–1011.
[15]Ramanan AV ,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Apr 27;376(17):1637-1646.
[16]Ramanan AV ,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Apr 27;376(17):1637-1646. Supplementary Appendix
[17]Lovell DJ,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9(8)810-20.
[18]Tracey D et al. Pharmacol Ther. 2008;117(2):244-79.
本材料僅供中國大陸境內的醫療衛生專業人員作為學術參考,而非針對一般公眾,亦非廣告用途。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在做出任何與治療有關的決定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參照藥監局核准的藥品說明書。如果您不是衛生醫療專業人士,請勿閱讀和/或傳播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