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母乳喂養的媽咪經常會有一個疑惑,那就是「怎麼樣才能知道寶寶是不是吃飽了呢?」,尤其是胸小的女性,在寶寶哭鬧的時候,就更是容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奶水不足,不夠寶寶吃。
的確,對於新手爸媽來說,由於缺乏經驗,加之寶貝又不會說話,一聽見寶貝哭很可能就以為是餓了,甚至好不容易看到寶貝能睡整覺時,結果還擔心不叫醒寶寶會不會餓著他。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餓著寶寶是不行的,可過度喂養亦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怎樣通過觀察判斷寶寶是否吃飽了,是需要新媽媽儘快掌握的。
那麼,究竟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喝足」了呢?
如果寶寶是吃奶粉的話,就比較容易判斷,主要看一次吃多少。一般小於1個月的寶寶60~90毫升/次,大於1個月則90~150毫升/次。
有的寶寶胃口很大,吃了還要吃,寶媽最好每次準備的奶量稍微超過寶寶實際要吃的量。這樣一方面可判斷寶寶吃了多少,另一方面又可滿足寶寶食慾。
對於0~3個月的寶寶,每日總的奶量最好不要超過1200毫升,每次最多210毫升,寶寶奶粉吃太多易造成肥胖。
溫馨提示:一般來說,一歲以內的孩子每天需要的液體量大概是每公斤體重150毫升,如4公斤的孩子,每天大概需要600ml奶。不過這只是平均標準,僅作參考。因個體差異,還是根據孩子表現來估計比較可靠。
對於吃母乳的寶寶,媽咪可以從寶寶和自身兩個方面來觀察。
1、觀察寶寶大小便:寶寶的大小便可以間接反映寶寶吃奶夠不夠,特別是小便量是比較客觀的指標。
寶寶出生前幾日小便量較少,三天後一般每天小便6次以上,尿液呈淡黃色或無色。純母乳喂養的寶寶,一天6次以上小便,說明進食的奶量是足夠的。
吃母乳的嬰兒一般每天大便約3到6次不等,吃奶粉的嬰兒大便次數稍少,多在每天2-5次左右,呈糊狀。如果寶寶沒吃飽,大便次數就會減少,甚至會出現稀薄,發綠或次數增多但每次排出量少的情況。
溫馨提示:6個月內的寶寶純母乳喂養,所謂「純母乳」是可以不用喂水的,純母乳喂養寶寶如果小便少,不是要多喝水而是要多喂奶。
2、觀察寶寶吃奶反應:
1)寶寶吃奶是否有吞咽聲:在吃母乳時,寶寶會發出有節律的吸吮聲,並伴有聽得見的吞咽聲音。吃奶後,會表現出明顯的滿足感;不吃奶時精神狀態也好,感覺很滿足、很快樂。說明吃奶量是足夠的。
如果寶寶吃奶時咽得少,吃完後仍然哭鬧,吃完一會兒又要吃,或含著奶頭不放,就說明嬰兒沒吃飽。
2)吃完奶能否安靜入睡:一般2個月以內的寶寶,在吃奶後會自動放開奶頭不吃,且在兩次喂奶之間能夠安靜而滿足地入睡兩三個小時。
養成規律喂養的寶寶,一頓奶量足夠的話,一般能夠堅持3-4個小時,如果寶寶吃完一頓,不到2個小時就哭鬧,小嘴到處吧唧,那很可能說明上一頓沒有吃飽。
3、觀察媽咪乳房變化:
在哺乳前,媽媽的乳房有飽脹感,乳房表面靜脈顯露,用手按乳房很容易擠出乳汁。寶寶吃完母乳後,媽媽會感到乳房已排空,乳房鬆軟,輕微下垂。
如果媽媽乳房不脹奶,乳房乾癟,奶汁稀少,或捏擠也無奶液溢出,說明母乳不足。
4、觀察寶寶體重變化:
媽咪們可以根據寶寶的體重是否按照正常規律增長,來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
體重增長是衡量飲食是否充足的可靠依據。為了減少體重測量的誤差,可以選定統一的時間稱重,例如每次都在排便後、喂奶前、穿同樣多的衣物稱重。
一般足月新生兒第1個月體重增加約720~750克,第2個月增加約600克。6個月以內的寶寶,平均每月增加體重600克左右。如果寶寶體重增長好,長得白白胖胖,說明奶水充足;如果體重每月增長少於500克,表示寶寶被餓著了,或是有其他疾病因素。
溫馨提示:剛出生的寶寶有個特殊表現叫做「生理性體重下降」,指寶寶出生頭幾天進食少、身體里的水分丟失較多,所以生後幾天會有暫時性體重下降。
這種生理性體重下降的幅度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0%,家長不用擔心,一般生後7-10天可恢復。例如,出生6斤的寶寶生後3-5天時可能下降到5.4斤,但體重下降得更低或10天時仍不到6斤就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了。
【特別提醒】:
1、不要一哭就喂
寶寶一出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需求,但表達各種需求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有些新媽媽認為寶寶一哭就是餓了,趕緊喂奶。其實,很多時候,寶寶是因為尿布濕了、需要愛撫、睏了或不舒服而哭的。
要先搞清楚寶寶究竟為什麼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則很容易造成喂養過度。
2、給乳房足夠的刺激
寶寶出生24小時後,最好每隔2~3小時進行母乳喂養一次。否則,媽媽的乳房得不到足夠的刺激,會影響乳汁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