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有人上當:以為趕上「區塊鏈」風口,最後真成了挨宰的「豬」

2019-11-04   看蘇州

「區塊鏈」、「虛擬貨幣」、「BNM」......

這些時下非常熱門前衛的經濟詞彙結合在一起,不禁會讓人產生一種「站在風口」的感覺。在網絡「經濟大師」的講解和引導下,不少人迫不及待地想做「風口」上的那頭「豬」。不過,當夢醒之後,數十名投資者真成了被宰的「豬」,損失多達240多萬元。

今年(2019年)8月初,相城區人民檢察院就這起詐騙案向法院提起公訴。目前,該案正在依法審理階段。

發財了:虛擬幣預購只要2塊6,發售能漲到7塊錢。

虛擬幣是指網際網路上面的一種虛擬出來的金錢,目前只能流通於網絡世界。近幾年,有人就是通過炒作虛擬幣來獲取利益。

家住蘇州相城的錄先生平時接觸過一些虛擬貨幣方面投資。去年(2018年)8月,在一個陌生微信號的介紹下,錄先生加了一位「好友」——炒虛擬貨幣的「陳勇」。陳勇告訴錄先生,自己正籌備發售一種叫「BNM」的虛擬幣,這種幣一旦發售就會暴漲,現在買入,將來要賺大錢。

將信將疑的錄先生上網搜索「BNM」幣,卻沒有查到任何信息。不過,在陳勇的朋友圈裡,錄先生經常看到一些有關預測虛擬幣漲跌的內容,而且非常精準。

雖然心存疑慮,但錄先生覺得,高收益總是伴著高風險的。於是,他通過陳勇,以每個幣2.3元人民幣的價格,預購了13333個「BNM」幣,經過一番優惠打折後,錄先生一共花了2.6萬元。

根據陳勇的介紹,到2018年10月18號,「BNM」幣發售後,每個幣的價格能漲到7塊錢左右,到時候,錄先生的帳戶里就會有「BNM」幣了。

就這樣,在「神人」陳勇構建的「風口」上,錄先生每天都幻想著自己就是那頭能夠「套白狼」的「豬」,期待著「BNM」幣發售日期的到來。

劇情總是如此的相似,到了約定日期,錄先生迫不及待地打開帳戶,卻發現什麼都沒有。而那個「神人」陳勇,也將自己拉黑了。錄先生這才如夢初醒:自己被「宰了」。

所謂資深投資專家一個是理髮師,一個是廚師。

兩天後,錄先生向蘇州警方報警。一個月後,18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獲。至此,一個由該團伙設計的驚天騙局面紗被逐漸揭開。

負責此案的相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汪海曼介紹,在這個詐騙團伙里,一個理髮師、一個廚師分別扮演著「發行公司高管」和「資深投資顧問」,招募一群「演員」,虛構發行神秘的「BNM」、 「TVB」等虛擬貨幣 ,虛假宣傳開展斂財騙局。

汪海曼告訴看蘇州記者,同為90後的張大某、張二某兄弟是湖南郴州人。一個曾當過理髮師,一個當過廚師。2018年7月,為了短時間內賺到大量金錢,兄弟兩開始研究有關虛擬貨幣的新概念,決定利用這些概念,借投資者的投機心理實施詐騙。

於是,兩人租用了湖南桂陽縣的一套公寓房作為辦公地點。張大某、張二某合夥組織新招錄的「業務員」進行區塊鏈、虛擬貨幣投資領域基礎知識培訓,招募秦某等人擔任「室經理」,負責培訓業務員與客戶聊天,廖某等人擔任業務員。

業務員負責在微信添加客戶並釋放虛假投資信息,再由「資深投資顧問」張大某和「發行公司高管」張二某誘騙投資者用ETH虛擬貨幣交易的方式認購所謂新型「BNM」「TVB」等虛擬貨幣,以真幣換假幣實施詐騙。

網絡直播化身經濟大V,「專業范兒」徹底打消投資人疑慮。

為了取得投資者的信任,張大某等人動足了心思。張大某安排業務員在聊天平台搜索「區塊鏈」、「幣圈」等關鍵字進入區塊鏈的聊天群,再加可能成為客戶的好友,將陳勇推薦給客戶。

利用客戶的逆反心理,投資顧問「陳勇」反其道而行。對於客戶的諮詢,陳勇並沒有急忙回復,反而擺出一副大忙人的高姿態,以正在參加區塊鏈的重要會議等為由將客戶退回到助理微信號,而所謂的助理其實仍是由先前的業務員扮演的。

根據調查,不少受害投資人說,真正讓自己選擇相信該團伙的是陳勇做的一期「網絡直播」。在助理的介紹下,投資人登錄指定平台聽「大v」陳勇講課,課程中,陳勇向大家推薦了貨幣網高管偉哥,表示正是偉哥提供的內幕消息讓自己賺了錢。

在陳勇的吹捧下,張二某冒充的「發行公司高管」偉哥隆重登場。平台上眾人的獻花、掌聲讓偉哥籠罩在「大神」的光環之下。這時候,偉哥及時給客戶送上了大禮:一個BNM虛擬幣的白皮書,並聲稱這款幣大約在10月底上市,上市後必定漲價。

檢察官汪海曼介紹說,在辦案過程中,他們發現,詐騙團伙會在朋友圈的發表日期上做一些手腳,讓目標受害人覺得在預測虛擬幣的漲跌上極其精準。他們還會在網絡直播中做局,營造一種看起來很專業的氛圍。然後在長期直播的過程中就慢慢的引入託兒,然後「高管」也去直播,說公司最近要推行幣了,現在內部認籌。

汪海曼提醒,在投資領域,不熟不碰,這是最起碼的一條規則:投資一定要謹慎,有充分了解之後再投資,不要輕信網上信息和謠言。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機構。目前,辦案機關追回了受害人的小部分損失。案件正在依法審理之中。

去年8月,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多部門就曾發布風險提示稱,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並非真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實質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