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詩,這是民國一代才女林徽因,為兒子梁從誡創作的詩,直到現在,這首詩仍常被人們用作深情告白。
很多人對林徽因的認識停留在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人的愛恨緋聞中,以及冰心和錢鍾書的短篇小說中,以至於有很多人對她誤解很深,「喜歡她的女人,品行有問題;喜歡她的男人,腦子有問題。」
人們都以為,她是個玩弄他人情感、任性虛榮的小女人,卻不知在她美麗嬌俏的面容下,骨子裡透著一股子倔強和不羈。
01
冰心在《我們太太的客廳》,以溫婉調侃的筆調這樣描述林徽因:一個受男人環繞、愛出風頭、工於心計的女人,幾乎把身邊的男人輕易地「玩弄」於股掌之間。錢鍾書的短篇小說《貓》中,諷刺了虛榮、整容,還有出軌行為的李太太,筆觸十分尖酸犀利。
通過家世背景、人物描繪的比對,幾乎大家都默認了李太太就是林徽因。由此可見,自民國起,林徽因就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女子,主要還是因為,她與徐、梁、金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
1921年,十六歲的林徽因,隨著父親在英國定居一年,在那裡邂逅徐志摩。
那時的林徽因,有著蘇杭女子特有的水靈和俏麗,微微一笑,兩個酒窩就像灌了蜜似的。不僅如此,她擅詩文工書法,思想更是前衛新潮。
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論誰都會心動。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
在遇到林徽因的那一刻,徐志摩無盡才情爆發,愛,讓這名浪漫飄逸的詩人就此誕生。為了追求這名才華橫溢的美麗江南女子,徐志摩不惜逼懷孕的妻子打胎離婚。但在不久後,林徽因卻不辭而別,兩人再見時,她已為人婦。
傳聞,林徽因是愛過徐志摩的,她曾在徐志摩主編的《詩刊》上發表了一首詩,疑似追溯兩人當初愛情的甜蜜:「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而徐志摩也以一首《你去》作為回應。或許是看到了徐志摩對原配張幼儀的殘忍決絕,讓她頓時醒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梁思成。
泰戈爾惋惜地感嘆:「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
多年以後,林徽因曾對她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林徽因從來都不是一個為愛情痴狂的小女孩,而是一個思想通透的聰慧女子。
02
如果說,愛上徐志摩是因為他的浪漫飄逸,嫁給梁思成更是因為梁思成的擔當和責任感。林徽因和梁思成兩家門當戶對,父輩又有意撮合,兩人便自然而然地認識了。
很快林徽因發現,梁思成雖然不浪漫,甚至有點「書呆子」氣,但他的成熟穩重和無微不至的呵護,卻能給自己帶來無盡的安全感。
梁思成每次外出回來,都會精心地給林徽因準備禮物;林徽因患病不能著涼,梁思成不顧病痛,親自看著暖爐,吃力地添煤,自己也更是成為了半個醫生。
林徽因沒胃口的時候,梁思成就變著法地給她做好吃的,自己也總是要先嘗一嘗冷熱鹹淡,合適了才一勺一勺地喂給林徽因。
林徽因也是十年如一日,陪伴丈夫左右,即使梁思成因病身體彎曲如蝦,家徒四壁,她也不離不棄,她對丈夫的愛也不亞於丈夫對自己的愛,兩人相濡以沫一生。
《林徽因傳》里有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終生痴迷的古建築來比喻他倆的組合,那麼,梁思成就是堅實的基礎和樑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
而林徽因則是那靈動的飛檐,精緻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闌額。他們是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
林徽因逝世後,梁思成續弦林洙在書中透露,在徐志摩飛機失事後,林徽因將飛機殘骸一直掛在牆上;
而對於一生都在守候林徽因的金岳霖,林徽因曾向丈夫坦白:「同時愛上了兩個人」,梁思成因為愛得極致,所以給予林徽因選擇的自由。
金岳霖也因此自願退出,所以林徽因繼續陪伴在了梁思成身邊,三人成了一生的摯友,金岳霖更是為了林徽因終身未娶。
世人似乎對這兩段緋聞深信不疑,畢竟,才子配佳人,安排一場浪漫的風花雪月,再適合不過了。但林徽因的名聲,也因此壞透了。
可是這一說法,畢竟出自他人之口,又是自己丈夫的摯愛亡妻,我們又怎麼能簡單判定真假呢?
況且,情愛這種事,實在複雜,我們只是看客,難以體會其中滋味。
我們也不必糾結誰辜負了誰,也更不應該用這些情史緋聞,簡單地定義林徽因。相比她的情感生活,我們更應該了解這個女子身上獨特的智慧和氣質。
03
林徽因早在少女時代,隨父遊歷歐洲時,就受到倫敦房東女建築師的影響,對建築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志攻讀建築學。
梁思成也是在林徽因的影響下接觸到了建築學,兩人更是在1924年6月,一同赴美攻讀建築學。
完全可以說,一代建築學名家梁思成的誕生,是林徽因促成的。梁思成在建築方面展現出的無限潛能,也更令林徽因著迷。
但在當時,建築系並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先註冊在美術系。雖然求學路並不一帆風順,但她從未忘記初心,通過選修建築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1926年的《蒙大拿報》,刊登著林徽因這樣一段採訪:「等我回到中國,我要帶回什麼是東西方碰撞的真正含義。令人沮喪的是,在所謂的『和世界接軌』的口號下,我們自己國家獨特的原創藝術正在被踐踏。
應該有一場運動,去向中國人展示,西方人在藝術、文學、音樂、戲劇上的成就,但絕不是要一次去取代我們自己的東西。」林徽因的志向之遠大、目光之長遠,可見一斑。
學成歸國後,林徽因與梁思成受聘於東北大學,創建了國內第一個建築系,培養了大批具有對中國式建築審美標準的建築師;
但一直讓林徽因二人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具有漫長的建築歷史,卻沒有完整的史料記載,更沒有科學的知識體系。
同時,日本人對中國古建築研究的介入,讓夫婦二人感到極大的羞辱感,並產生了緊迫的危機感。所以兩人決定,他們要做中國學者此前沒有做過的事情:撰寫一部完整的中國建築史。
沒有任何資料參考,二人自掏腰包,一切從零開始,這註定是個艱難的過程。
04
那時因戰亂物資匱乏,梁林夫婦就親手和泥燒磚,建造了一處簡陋的住處。
安頓好母親和孩子後,夫婦二人就踏上了考察古建築的道路。在那時,人們時常能看到,一名長相靚麗,身子羸弱的女子,在屋頂上、大殿的橫樑上、灰塵和蛛網間摸索。
林徽因不停地勘定年份、測量尺寸、繪製圖像、拍照存檔,並不斷請教了解古建築的老人和老工匠。她不但從多方面對古建築結構進行了可靠的揣摩,還極盡全力照顧梁思成和學生的生活起居。
兩個人走遍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一路坎坷,一路向前。
測繪和拍攝了二千多件,分別從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
這些都為日後破解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材料。
其中,他們發現了唐代佛光寺大殿,推翻了日本關於中國沒有唐代木結構建築的推論,在國際上打響了漂亮的一仗。
考察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外在條件艱苦,兩人更是忍受了極大的病痛。
那時,梁思成因為青年時代一次車禍的後遺症,導致脊椎受傷,衣服里經常要穿著一個鐵架子,才能撐住身軀。
林徽因也患有嚴重的肺病,每日風餐露宿,在灰塵中打滾,她的病情慢慢發展成肺結核。
可是,他們對進行這份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沒有受到惡疾絲毫的損耗。
抗戰時期,一家人逃亡到李莊,氣候和居住條件都非常不利於兩人的健康,但他們還是堅持整理和總結調查結果,著手編寫《中國建築史》。
過程到底有多麼艱難呢,梁從誡這樣回憶他們的工作場景:「父親的頸椎灰質化病,常常折磨得他抬不起頭來,他就在畫板上放一個小花瓶撐住下巴,以便繼續工作。
而母親只要稍微好過點,就半坐在床上,翻閱「二十四史」和各種資料典籍,為書稿做種種補充、修改、潤色文字。」兩人的好友費正清回憶時,這樣說道:
「他們卻都已成了半殘的病人,但仍在不顧一切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致力於學術。」
曾在文化沙龍上高談闊論,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的林徽因,卻甘願在荒郊野嶺、窮鄉僻壤,在滿是灰塵的大殿橫樑上摸索。
曾遊歷世界的貴門小姐,卻甘願中年一貧如洗,飽受疾病摧殘,連梁思成都自嘲「實實地淪為乞丐了」。
因為,林徽因對建築不僅僅是熱愛,更是將它當作一件神聖的事業,所以,她甘願獻身。
05
林徽因不僅有異於常人的聰慧和堅韌,心中更有家國情仇,民族氣節。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那時在建築界已名聲鵲起,連續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世界為之譁然,同時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
不久後,夫婦二人接到日軍送來的請柬,邀請兩人共建「東亞共榮協會」,看似是禮待賢才,實則是對中國主權赤裸裸的羞辱。
夫婦二人因此憤怒至極,不顧重病,攜帶家眷和珍貴的建築材料,躲開了日本人的層層監視,
奔赴他鄉,與有志之士共同謀劃西南聯大的建立。
面對國難之時,林徽因更是展現了中華女子的氣魄。抗戰時期,她對建築的堅持不僅僅是在追求自己的夢想,更是為了國家興旺而東奔西走,並時刻充滿希望。
她在給沈從文的書信中這樣寫道:「說到打仗你別過於悲觀,我們或許還要吃苦,可是我們不能不爭到一種翻身的地步。我們這種人太無用了,也許會死,會消滅,可是總有別的法子。我們中國國家進步了,弄得好一點,爭出一種新的局面,不再是低著頭被壓迫著。我們根據事實時,有時很難樂觀,但是在大處看,抓緊信心,我相信我們大家根本還是樂觀的,你說對不對?」
同時,她還教育自己的女兒梁再冰,作為中國人應當有中國人的氣魄:「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戰時,林徽因的身體狀況每日愈下,醫生甚至斷言命不久矣,她卻一再堅持,不願到國外治療,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
她說:「自己從小受歐美教育,但珍視中國;最看不起一類人,就是沒喝過多少洋墨水,卻認為西方比什麼都好。」
林徽因願意為建築研究拋下健康,奉獻青春,她更願意為祖國燃燒自己。
06
「我不會以詩人的美譽為榮,也不會以被人戀愛為辱。」對於那些閒言碎語,林徽因從來沒有理會過,反而一直忙著繪製自己的夢想。
她渴望浪漫美好的愛情,但心中更有大愛。真實的林徽因,遠遠比她的詩歌更美好。
想來,如果林洙所講的三段戀情細節屬實,三個才子都甘願傾倒她的石榴裙下,那也是因為,她身上獨特的人格魅力。
姜思達曾說:「你能一天整成范冰冰,但絕對不能一天讀成林徽因。」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能夠真正長存於世的美,從來都不是皮囊,而是一個女人身上散發出來的獨特的智慧和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