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榜最有聲望的職業,年薪20萬!想當醫生?看過這篇再決定

2019-07-08     健康界國際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

本文轉載自美國醫生個人帳號同語軒,作者Gloria。

要不要學醫,確實是個大問題。

對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工作就是安身立命的謀生手段,最好, 還可以帶來一點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理想的職業應該同時滿足兩點,缺一不可:

  • 其一,可以讓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沒有這一點,工作就沒有意義。至於想要的生活,表面上千差萬別,本質上不外兩點: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
  • 其二,興趣所在,未必是最喜歡的,但是至少是有興趣的。沒有這一點,工作就沒有樂趣。

醫學有獨一無二的魅力:是自然和人文的交匯,也是科學和藝術的融合;有人情和理性的平衡,也有人道和利益的博弈;可以走在最尖端的前沿,也要面對最原始的病痛......

醫學也有獨一無二的無奈:責任重大,關乎健康和性命,所以,醫生永遠不能到點就放下工作,永遠需要有人隨叫隨到......

全世界醫生的主要職責都一樣,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都需要專業培訓,需要長時間工作,需要值班,需要終生學習,需要為健康和生命盡職盡責。

同時,不得不承認,世界各地的醫生,行醫環境是不同的。

歸根到底,醫生首先是一個職業。要不要學醫,自然也要考慮是不是可以讓你過你想要的生活。

要不要學醫,僅僅是個人選擇嗎?還是也是社會的選擇?本文僅以美國為例,看看要不要學醫需要考慮哪些方面。

醫生的社會地位

2016年福布斯發布了全美最有聲望的十個職業。醫生位居榜首其次是科學家和消防隊員。護士位居第六。

2018年,福布斯發布了全美最受信任和最不受信任的職業。最受信任職業榜上三甲依次是護士、醫生和藥劑師。

在全世界,醫生都是最受尊敬的職業。

最近,全球教育慈善機構Varkey Foundation在35個國家對14 個職業進行的調查顯示:醫生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職業,其次是律師和工程師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

個人心得

Becoming a physician does give one some prestige, but prestige would mean nothing if the daily work was miserable. Prestige does not cure misery.

有聲望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每天的工作讓你身心交瘁,疲憊不堪,那麼,這些虛名就沒有任何意義。聲望不能治癒痛苦。

醫生確實需要責任心和共情心,但是醫生不是聖賢更不是天使。一名稱職的醫生往往是謙遜的,知道醫學的有限和自己的渺小。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不要被虛名綁架。

醫生的工資收入

絕大部分美國醫生,不論自己開業還是受僱於人,基本上沒有或者極少有灰色收入。

每年都會有媒體不厭其煩地把美國醫生的收入當成新聞頭條。有些機構甚至把不同專業的醫生當成不同的職業來羅列,以至於不同科室的各科醫生包攬了全美最高收入職業的前十名。這種排名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智商堪憂。怎麼不把世界500強的CEO當個職業來排名呢?可以輕鬆碾壓頂級骨科醫生的收入。

下圖的數據相對合理可靠,它是用醫生作為一個整體的平均收入水平來排名的。醫生和藥劑師名列前茅。醫生平均20萬美元的年薪比起全美平均每家5萬美元的年收入來,確實高出不少。

談到美國醫生的收入,就不能不談美國醫學生的學貸。

四年本科加四年醫學院,八年的學費是不能不說的沉重包袱。儘管近年有一些醫學院受惠於慈善捐贈而免除了醫學生的學費,對於大多數醫學生來說,債務仍然是一個重要問題。

根據AMA的最新數據,公立大學醫學院四年費用的中位數大約為218,898美元,私立大學醫學院四年費用的中位數大約為286,806美元。根據最近的一份分析報告,76%的學生畢業時負債纍纍,儘管這一百分比在過去幾年有所下降。2018年醫學生負債數額的中位數為20萬美元。

聽同事說過,有醫學生曾因為背負巨額學貸,求婚被拒。還有人直到40歲才還完學生貸款。

一些更為精明的人還有另一種算法:考慮到醫生的受訓時間和工作時間,按平均每小時的工資算下來,醫生的收入可能遠沒有看起來那麼光鮮。

個人心得

作為工薪階層,美國醫生的收入確實豐厚。但是,還要考慮到投入和工作時間。22歲-30歲,本科畢業的同學們在賺錢,醫生們基本都在舉債學習和低薪受訓。即便在美國,如果單從金錢和時間的投入產出比來看,醫生是不是個很划算的職業,確實值得思考一下。

工作時間和帶薪休假

工作時間

住院醫和專科培訓階段仍是培訓期間,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多80個小時。

完成培訓,真正開始獨立行醫的醫生,大致兩類:

1. 私人診所:就像開了一個小公司,因人而異,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能一概而論。

2. 作為雇員的醫生們,每周工作時間大致如下:

  • 40歲以下的醫生,2/3的人工作40-60個小時,13%的人工作少於40個小時,5%的人工作80個小時以上。
  • 40-65 歲的醫生,2/3的人每周工作40-60個小時,20%的人工作61-80個小時。

帶薪假期

除了六天的公共節日放假休息之外,住院醫和專培醫生一般有四個星期的帶薪假期。完成培訓後獨立行醫的醫生的標配通常是每年4-5周帶薪假期,另外還有一些開會學習的時間。假期隨工作年限增加而增加。有些私立小醫院的假期可以更長一些。

個人心得

繁瑣的病歷記錄和各種管理性工作,增加了不少醫生的負擔。近年來,職業倦怠是越來越明顯的一個問題。但是,大部分美國醫生的工作和生活還是相對平衡的。對於家有幼子的醫生,尤其是女醫生來說,半職工作也是一個常見的選擇。

這些年,我只見過一個除了過節幾乎不休假的醫生,一個印度裔的婦產科醫生,一副矮小精悍的模樣,什麼時候見到,都是兩腿生風,雙眼發光,頭上無毛。據說,他從不休假,醫院放假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該幹嘛了。另外,只見過一個外科醫生在手術台上臉色蒼白,據說一早就感覺不太好。完成手術重要部分後就休息了。

醫生有點輕感冒之類的小毛病依然工作很正常,畢竟一個蘿蔔一個坑,你不來就需要同事分擔你的工作。但是,一個狀態糟糕還堅持工作的醫生,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病患的不負責。

帶病工作不是美德,不顧家庭也不值得提倡。

未來,醫生會被AI取代嗎?

毫無疑問, 過去幾年,AI就是風口上的飛起來的那頭豬。

那麼,醫生會不會被AI取代?這個話題足以單獨另開一篇,不是本文討論重點。

一句話回答:不會,在可以預見的未來,AI會影響和改變行醫方式,但不會取代醫生。

再多說一句:AI來臨的時代,最缺的不是好的編程員工,最缺的是好的醫生和數據。

你,要不要學醫?

具體到每個人,決定要不要學醫之前,先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你是不是對醫學感興趣?
  • 你是不是善於理解他人、願意助人、有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
  • 你是不是願意並喜歡學習新東西?
  • 你是不是身體不錯並且不怕辛苦?
  • 你能不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承受壓力?

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YES」,恭喜你!學醫是很好的選擇。沒有任何一個其他職業,像醫生這樣,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帶來滿足和回報,不斷有進展,永遠有挑戰。

如果有幾項的答案是「NO」,再考慮一下,你未必適合學醫。與其長路漫漫折磨自己,不如早早決斷另闢蹊徑。

個人心得

可以說,以上很多因素不是個人可以選擇和改變的,是社會環境決定的,也就是說,社會環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們的選擇。

那麼,社會環境又是誰形成的?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如果一個社會上流行著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如果每個人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去學醫,那麼,很自然的,不要夢想你生病的時候會有好的醫生。

一個優秀醫生的培養周期很長。有好的生源進來,才有好的畢業生出去。有成千上萬合格的醫生,才會有一小部分出類拔萃到可以改變世界的醫生。

人,歸根結底,不過一具血肉之軀。再多的榮耀、財富和成就,也不過是些附加在生命和健康後的東西。

誰,來守護我們的健康呢?

最後,用被譽為現代醫學之父的Dr. William Osler的一段話來結束吧:

If you become a doctor for wealth or prestige, you are going to live a sad and angry life. Happy doctors feel chosen to fulfill a purpose. You are in this profession as a calling, not a business.

–William Osler

Reference

- https://www.forbes.com/sites/niallmccarthy/2016/03/31/americas-most-prestigious-professions-in-2016-infographic/#72b890341926

-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9/01/these-are-the-world-s-most-respected-professions/

- https://money.usnews.com/careers/best-jobs/rankings/best-paying-jobs

- https://www.ama-assn.org/practice-management/physician-health/how-many-hours-are-average-physician-workweek

- https://news.aamc.org/medical-education/article/7-ways-reduce-medical-school-deb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GvQWwB8g2yegNDGW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