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2019-10-25   中國生物技術網

麥角生物鹼類化合物最早於上世紀從真菌中分離得到,並廣泛產生於多種麴黴和青黴,被譽為最重要的臨床藥用分子和天然毒素(圖1A),在歐美市場上被廣泛用來治療癌症、偏頭疼、產後大出血和帕金森症,FDA批准的上市藥物有12種。研究表明,麥角生物鹼結構中的Ergoline四元環是該類化合物的藥效團,它與神經遞質的結構比較類似,可以特異性結合人腦中的各種神經遞質受體。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藥效團Ergoline環中的C環生物合成機制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論文,前輩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EasC和EasE兩個蛋白參與了C環的生物合成(圖1B),但是具體的分子生物學與酶學機制仍然沒有解析清楚。

圖1:(A)麥角生物鹼類藥物;(B)中心碳環形成

煙麴黴(Aspergillus fumigatus)可以產生麥角生物鹼fumigaclavine C(圖2A),並且其生物合成基因簇已經被報道。麥角生物鹼化合物以色氨酸為起始,在途徑合成的第一步酶(異戊烯基轉移酶DmaW)和第二步酶(甲基轉移酶EasF)催化下合成1。酵母和構巢麴黴中異源表達前四個基因(dmaW、easF、easE和easC),可以得到化合物2。但是體外從1到2是如何轉化的卻未見報道。本文研究者就這一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展開了研究。

生物信息學分析EasE是一個FAD依賴的氧化酶,研究者推測其為下一步的催化酶,於是在構巢麴黴中共表達dmaW,easF和easE三個基因,產生了一個新化合物4(圖2B)。將4喂養煙麴黴ΔdmaW菌株,則修復了3的產生,證明4是途徑中的中間體。同源蛋白序列比對發現,EasC與過氧化氫酶(catalase)中的小亞基家族(SSC)高度同源,但是又具有多個不同的保守胺基酸位點。聚類分析發現,EasC蛋白處於一個獨立的分支。這些結果都表明EasC可能不僅僅具有過氧化氫酶活性。此外蛋白同源建模發現,該蛋白含有與SSC類似的heme和NADPH結合位點。因此研究者推測EasC在化合物2的合成中具有重要功能。於是,研究者將easC,dmaW,easF和easE基因共同表達於構巢麴黴中,HPLC分析發現產生了新化合物,NMR結構鑑定該化合物的確是化合物2。接著,研究者在大腸桿菌中純化得到了可溶性的EasC蛋白,EasC可以在體外分解過氧化氫,驗證了其過氧化酶活性。由於研究報道的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均利用過氧化氫作為氧化劑,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但是研究者利用各種生化反應手段,包括反應體系添加或不添加過氧化氫、無氧催化、有氧催化、同位素標記(18O2和H218O)等,在體外發現EasC蛋白是利用氧氣作為氧化劑,而不是過氧化氫,區域和對映體選擇性催化兩個非活化的sp3 碳形成C-C鍵,並推測了EasC的催化機制,完整地解析了臨床重要藥物前體四環麥角生物鹼的中心碳環形成機制。

圖2:EasC是一種全新類型的雙功能酶

本篇文章報道的過氧化氫酶EasC代表了一種全新類型的生物催化劑,它是自然界首個同時具有過氧化氫酶和單加氧酶活性的蛋白(圖2B)。本項目解決了該類藥物研究中半個多世紀以來懸而未決的難題,將為該類藥物的工業菌株優化、代謝工程改造等研究打下堅實基礎。該研究成果已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 Catalase Involved in Oxidative Cyclization of the Tetracyclic Ergoline of Fungal Ergot Alkaloids」。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姚永鵬博士和博士後安春艷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書山研究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 N. Houk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先導專項、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和青年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會會員項目的經費支持。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