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的運動量,好日子為何養出「弱孩子」?

2020-09-28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中國孩子的運動量,好日子為何養出「弱孩子」?

中國學生體質不強,看上去是體育教育的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培養」出了問題。孩子體質不強不僅是缺時間、缺場地這麼單純的問題,而是缺教育、缺方法、缺機制等比較複雜的問題……

學生運動不足、體質不強愈演愈烈的傾向以及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1-2016年,對146個國家11至17歲青少年兒童進行了和身體活動相關的調查,撰寫出《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的全球趨勢:基於298個人群研究、160萬參與者的綜合分析》。

報告顯示:

全球每5名青少年中,就有4人運動量不足,且影響健康。這一問題在女孩中尤為嚴重。

柏拉圖有句話:通向成功,神提供了兩條路,教育和運動。後面這條路,快被人類自己堵死了。

我們要為這一代和未來年輕人的健康,採取行動。

現狀:女孩85%、男孩78% 運動量不達標。

若以每天至少1小時中等運動量為基礎,全球85%的女孩和78%的男孩都沒達標。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也會為孩子施加學習壓力,課後報各種補習班、才藝班,都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業餘時間,「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忽悠了千萬家長,摧殘了數億計的孩子。」

孩子上初一後,體育課經常被各種老師擠占,甚至剛上5分鐘,體育課就被喊停,孩子們一律回教室學文化課。

這麼多年過去了,體育課的重要性依然被嚴重忽視。不僅是有些學校和老師認為體育課不重要,連不少家長也認為運動相比於知識的學習微不足道。

而對一些年齡小的孩子,不少家長也是更注重報一些英語、小主持人、機器人等興趣班,卻對運動的課程關注很少。有些家長說,我家孩子只要身體健康就行,不需要有多強的運動能力。但這其實是一個大誤區。

運動不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很重要,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也很重要。

現在很多父母為了給家中兒女更好的生活品質,努力拚工作,卻少了陪伴孩子的時間,如果有時間為什麼不嘗試多陪陪孩子們做運動呢?

何況又不一定要抽空到戶外才能運動,在家中安全的場地,每天規劃30分鐘的時段,和孩子進行健康體能遊戲活動,提升孩子的體能,又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而體育運動絕對是鍛鍊孩子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非常好的方法。

我們讓孩子進行體育運動,不一定要他們成為什麼體育健將、也不一定要用體育做為升學加分的砝碼,熱愛體育能帶來強壯的體魄和拼搏的精神,這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財富!

運動場,其實就是微觀的人生。

自信,努力,堅持,樂觀,合作,這些特質都是可以通過運動得到的!

不經過摔打,哪有一個強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