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不需要的,是你的「不表態」。

2020-02-12     閒人的閒暇時間

收到朋友辭職消息的時候我正在吃飯。

我打趣道:「你們老闆都不勸下你嗎?」

朋友的語氣有些低落:「他說尊重我的選擇。」

他沒想到老闆會這麼爽快地說了這句話,雖然打消了他之前的顧慮,但他還是有點失望,因為沒有預料中的挽留。


一。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有時候明明是我們先選擇要離開的,卻又希望對方能挽留下,想確保自己是真的被對方放在心上。

我初中時,因為男朋友好幾天沒等我放學,被我撞見給別的女生買早餐。

我就做了個和當時年紀一樣幼稚的決定:「要不我們分手吧,我也不跟你考一個高中了。」

當然,我心裡還是希望他能說清楚,然後跟我和好如初。

而他也確實解釋了,本以為事情會很順利地發展下去,但他最後卻給了我一個比他年紀成熟很多的答案:

「我尊重你的選擇。」

不得不承認,他這句話很好,好到沒有任何漏洞。

把該說清楚的問題都說清楚了,甚至還站在我的角度,把選擇權交還到我的手裡,讓我可以不用那麼為難地做決定。

而他不知道的是,這句話把我準備好的道歉全都打了回去。

像在整理毛球,線都已經理順好了,就等著最後將線頭纏進毛球里,結果毛球被他一手甩落在地上。

礙於面子,我只能強忍著內心的失落,默認了這段感情的結束。

畢竟分手是我提的,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水裡面還摻雜了叫「自尊心」的沙粒,即使是收回來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二。

分開後我們都沒再找過對方,但我卻時不時在思考一個問題:

當我們要做一個和對方有關的決定時,對方應該尊重我們的選擇,還是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當然知道,自己這麼在意,是因為我始終沒法釋懷那時的難過。

甚至覺得我們的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沒給我一個明確的答覆。

但我已經不像當初那麼任性了,而是會更客觀地問自己:

如果他當時明確表明,不希望跟我分手,也不希望我考另一所高中,那是不是代表,他有可能影響我將來的軌跡,他有可能要為我的決定負上一部分的責任。

因為他在我前行的方向盤上,留下了一次或重或輕的力度。

這聽起來就很沉重,所以我也能慢慢理解他的做法了。

甚至覺得,如果自己遇到同樣的情況,也許也會說出和他一樣的話。

而這個相同的情況出現在大四,交往了三年的男朋友,因為工作原因,可能要跟我異地。

而異地戀的考驗,不是每個人都能熬過去的。

所以那天,我送他到車站去另一座城市面試的時候,他很認真地問我:

「你希望我留下來嗎?」


三。

聽著馬路上車輛急速經過的唰唰聲,我有些恍惚。

他在等我的答覆,正如我之前也在等那個人的答覆,只是在時間中實現了身份的轉換。

而我很清楚,留下來,彼此會少很多距離帶來的無力感。

可我又怕他做了錯誤的選擇,讓他的後悔也成為了我的內疚。

甚至那個原本「很堅定的挽留」,會變成我們未來互相責備對方的理由之一。

想到這裡,我心中的答案越來越清晰,於是我很認真地跟他說:「我想你留在我身邊。」

是的,我即使明白所有的道理,但我還是選擇了這一句有點自私的話。

因為我發現,我此刻能做的,其實就是告訴他我最真實的想法。

而我也願意接受「被拒絕」的風險,並承擔「留下來」的責任。

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沒法釋懷當初那句「我尊重你的選擇」的原因。

要知道,並不是站在一個中立的角度,就可以保持一個誰也不傷害的立場。

很多時候,我們用保留態度,轉移話題、答非所問、沉默不語等方式去迴避問題,也會在無形中讓人傷痕累累。

就像我當時跟那個男生說分手,他的中立態度看似柔和,實際上也狠狠戳到了我。

因為我難過的,根本不是他沒有堅定地說出「不要分手」,而是他連說出「那分手吧」的勇氣都沒有。


最後。

很多人覺得,我們不應該讓自己的想法介入對方的決定。

可當對方的決定跟我們有關時,我們的「不表態」才是對方最不需要的。

在我們在決定一件事情時,總會留有一部分的餘地,那是為對方騰出來的位置。

就像我們離開時,總想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是離開了也無所謂,還是堅定的需要自己。

重要的,不是結局的好壞,而是你是否願意坦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sBkP3AB3uTiws8Ksr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