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六起,北京市暫停所有線下培訓,校外輔導機構不得不將線下班轉為線上培訓。
伴隨著課外輔導形式的改變,難免會出現退費等問題。對此,北京市教委明確,如果產生退費等糾紛,希望廣大家長和培訓機構能夠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如果無法解決或者產生違法違規問題,家長可以通過聯繫教育行政部門和相關的主管部門來協調解決。很顯然,教育主管部門更「偏向」廣大學生家長。
事實上,2020年疫情已經讓校外培訓行業經歷了一輪洗牌。受疫情影響,一些機構被迫關停、跑路。現在,能夠保持正常運營的機構可以說剛剛慶幸「劫後餘生」,沒曾想卻再度陷入線下培訓暫停的「囧境」。
雖然線下班可以轉為線上教學,但學習效果無法保證仍不少學生家長望而卻步。更重要的是,線下培訓轉為線上之後,機構仍然需要承擔租用教學場地、聘用管理人員等各項成本,致使原本即已繃緊的資金鍊更為緊張。
然而,針對培訓機構的「跑路門」「倒閉門」,社會各界從嚴管理的呼聲愈發高漲。
在正在召開的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華夏銀行戰略客戶部總經理何存提交了《加強培訓機構消費者預付資金監管工作的提案》,呼籲應儘快出台培訓機構消費者預付資金存管規定,明確主責部門、存管方式、各方監管責任,選定部分線上培訓機構作為試點,推動培訓機構預付資金存管成為行業規範,切實保障消費者資金安全。
北京市政協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北京市石景山區信訪辦督查督辦科科長楊朝霞也建議,引入銀行建立保證金監管機制,對開展預付式消費業務的經營企業,採用專用存管帳戶管理,加強經營過程中一定比例的預付資金監管,保障部分資金安全。
同時,她還建議引入保險建立餘額保障機制,通過企業購買餘額保障保險,確保發生經營風險後,保險公司能賠付一定比例的餘額,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費者損失。「還可以參考和推廣石景山區推出的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和服務平台,向在線成人繼續教育行業引入科技公司建立動態數據分析機制等。」
據稱,北京市試點開展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平台,重點解決培訓機構預收費後監管的問題,近期公布了首批納入監管的51家校外培訓機構。納入監管後,家長交的每一筆課時費用都能在平台中查到,培訓機構若出現資金異動也有相應的預警機制。平台從收費源頭到退費處理進行全過程監管,進一步防範風險。
對於培訓機構預付資金的管理問題,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則認為,可由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連同市場監督管理局、教委等行業主管部門,統籌建立跨部門的監管協調機制,同時還可考慮要求設立一個獨立於培訓機構運營主體以外的第三方帳號,該帳號由銀行託管,一旦出現風險問題,預付費資金無法由機構取用,以此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