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聽蟬鳴冬賞雪,這個男人攜妻兒「躲到」鄉下的田園生活羨煞旁人

2021-05-16     匯客廰文旅

原標題:夏聽蟬鳴冬賞雪,這個男人攜妻兒「躲到」鄉下的田園生活羨煞旁人

《嚮往的生活》里說:

廚房有煙火,飯桌有美食,

身旁有好友,客廳有歡笑,

臥室有擁抱,這就是幸福...

年輕的時候,

我們或許都嚮往住在市中心的生活,

酒吧咖啡館近在咫尺,

甚至不用出門就能將餐點送到住所。

年長一點後,

我們反而期待能遠離塵囂,

每天睜開眼,

就能看見被陽光照到耀眼的田園森林,

每天閉眼前,

是滿天的星空和螢火蟲陪伴,

愜意悠閒地呼吸自在空氣,

盡情享受四季變化的美好時光。

位於日本鹿兒島的里山,

就有這麼一家人,

正在過著如此理想的生活。

嗅著窗外的花香,

在鳥鳴聲中醒來,

采果子釀果酒、做花茶,

養花草、養貓遛狗...

原本住在福岡的Kagae,

於2010年6月與妻子回到老家時,

赫然發現一棟小而安靜房子,

屋內與屋外近乎零距離,

就好像有一種在度假屋的舒適感,

Kagae的內心瞬間就被點燃了一樣!

當時就讓他興起一個想法:

「這就是我想與家人度過人生的地方。」

自那之後Kagae就開始規劃造房搬回鄉下居住,

Kagae認為房子不一定要大,

越小越簡單越好,

如果有天孩子們都長大離開,

這裡只會剩下夫妻兩人居住,

所以一間小房子就夠了。

於是,回到福岡之後,

他開始著手申請轉職,

全家人便計劃一起搬到鹿兒島,

他們開始計算開支,尋找地皮,

審查家庭預算,嘗試任何可能,

終於在里山讓他們找到一片心之所屬的地方。

花費175萬日元(人民幣約11萬元)買下了。

Kagae甚至將一家子的日常生活,

以及Hygge House美景分享至網路及社群上。

他在介紹中寫道:

我們在一個28平米的小房子裡,

享受生活,親近綠色,

看滿天的星星和花園裡的螢火蟲。

是的,

這間小房子總面積僅有28坪,

所以夫婦倆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兩層的住所,

充分利用每一塊空間,

各功能區劃分得當,

不大的房子,

5口人生活起來竟然遊刃有餘。

四周使用大面積玻璃結構,

讓戶外與室內零距離,

前方有片廣大庭園,

和會隨著四季變化顏色的楓樹,

屋內結構依照當地的日照,

而規劃出太陽能溫控系統,

特殊防水屋檐讓雨季時也不用擔心會滲水。

他們也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春日,

小朋友天生喜歡親近大自然,

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

他們可是一點都沒浪費;

夏日,

能夠與孩子一起到田園,

捕捉昆蟲或青蛙;

秋天,

就坐在庭院欣賞楓紅;

冬日,

則愜意地在屋內品嘗一杯手沖咖啡…

坐擁百萬美景的日常,

這樣的生活夫復何求。

在這裡,他們每個季節

都能享受到不同的美景和樂趣。

因為村莊裡人不太多,

房子近處也沒有鄰居,

kagae和妻子乾脆將房子

設計成半開放的風格,

在每個房間都設計了大大的窗戶,

不僅採光好還能顯得空間更大。

晚上,合上百葉窗

自成一片隱秘天地。

白天,敞開窗戶

就能欣賞到屋外的美景。

每個窗戶都如同畫框,

框住屋外的景色,

成了一副副

會隨四季不斷變幻的天然壁畫。

晴天的早晨,

打開窗簾任陽光灑滿整個房間,

瞬間連人的心情都變得明朗起來了。

93㎡的空間,放著一家五口

一年四季的生活用品,

稍不用心就會顯得雜亂。

但kagae和妻子卻是一位房間整理高手,

把家裡各處收拾的有條不紊,

每個角落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物品也都收納得整整齊齊。

沒有過度消費,

回歸到生活的本質,

日子便過得簡單快樂。

夫妻倆主張不壓抑孩子們的天性,

會鼓勵孩子們,

自己動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房屋外的娛樂區域就更不用說了,

遊樂園裡才有的鞦韆、滑索,

爸爸統統給孩子搬來院子裡,

還會帶著他們,

親手種植作物,烹飪美食。

讓他們在點滴中

學會認真生活、尊重自然。

外出認識每一種新奇的生命,

感受每一個季節的溫度和味道。

漸漸地,

孩子們積極性很是高漲,

洗洗小手,幫媽媽幹活,

一頓菜飯,幾個人幫忙,

可能會比媽媽一人需要更久的時間,

但她絕不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每一餐都是滿滿的愛~

和大部分爸爸一樣,kagae不會將

對妻子和孩子們的愛掛在嘴上,

但卻會默默做很多…

就像那句話說的那樣:

寧願用一小杯真善美,

來組織一個美滿的家庭,

不願用幾大船家具,

組織一個索然無味的家庭。

幸福,

與家的大小無關,

而取決於你的用心程度。

努力經營生活的人,

理應得到生活的善待,

這大概就是無數人

都渴望的理想生活吧!

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匯客廰文旅】升級你的旅行體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gEldHkBTyfyRS9wPM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