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年最隆重也最熱鬧的節日當屬春節,俗稱過年。
不同的人,對「年」的態度是千差萬別的。
即使都是孩子,對「年」的期許也是不同的。孫犁坦言,「如果說我也有歡樂的時候,那就是童年,而童年最歡樂的時候,則莫過於春節」。夏丏尊回憶他小時候,「一到冬季就日日盼望過年,等到過年將屆就樂不可支,因為過年的時候,有種種樂趣,第一是吃的東西多」。而梁實秋小時候卻非常不喜歡過年,「除夕要守歲,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這對於一個習於早睡的孩子是一種煎熬。前庭後院掛滿了燈籠,又是宮燈,又是紗燈,燭光輝煌,地上鋪了芝麻秸兒,踩上去咯咯吱吱響,這一切當然有趣,可是寒風凜冽,吹得小臉兒通紅,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盧喝雉,沒有孩子的份。壓歲錢不是白拿,要叩頭如搗蒜」。胡適小時候應該比梁實秋更厭煩過年,由於二哥的敗家,「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只當做不曾看見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後門出去,央一位鄰舍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開發一點錢。做好做歹的,這一群討債的才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出去。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並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
新喜亦壽考 齊白石/繪
地域不同,過年的飲食是不同的。
老舍回憶,在北京過年,「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在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朱自清1925年1月30日自白馬湖致信俞平伯,「此間過陰曆年亦甚寂寞,但飲酒、吃年糕而已。上虞年糕頗有名,兄亦曾嘗其味,其佳在『滑』。但日日親炙,亦覺不過爾爾。新春曾泥醉一次,是喝了『新酒』以後。那一醉真非同小可,一夜不得安眠,儘是夢想顛倒!我自恨筆不健,不能將那時的難受傳些給苦憶江南的老兄,因為此亦『江南味』也」。
說到南北飲食習慣的不同,池莉就遭遇過一次尷尬,「我曾經被我丈夫慫恿著,在我婆家的春節團圓飯上做過一次魚圓子。我公公是河北人,一生信奉『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躺著』。我在這廂煞費苦心地做魚圓子,他們在那廂已經吃開了大片肉和餃子。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大盤大碗鬧哄哄的。我的魚圓子上桌,擠在滿桌狼藉的菜碗里,素白寡淡的模樣,看沒有一個看相,吃沒有一個嚼頭。怎麼也不可能被吃出一個好來」。
平日裡,北方人就喜歡做水餃、包子等麵食,然而南方人即使過年也未必如此。汪曾祺回憶,「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馬齒莧,晾開了,過年包包子。我的家鄉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過年才包,自己家裡人吃,有客人來蒸一盤待客。不是家裡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婦女不會包,都是備了面、餡,請包子店裡的師傅到家裡做,做一上午,就夠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長齋,她的馬齒莧包子只有她自己吃」。
不同的民族,過年的風俗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葉兆言看來,「過年的習俗中,我覺得藏族的新年更有趣一些」,「藏族的年夜飯叫『古突』,有著很強烈的遊戲味。所謂『古突』,是用麵疙瘩、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家庭主婦在煮飯前悄悄在一些麵疙瘩里塞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吃團圓飯的時候,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這些東西預兆了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代表財運亨通。大家就此相互議論哈哈大笑。然後全家合力,用糌粑捏成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頭等殘渣倒入糌粑碗里,由一個婦女捧著魔女和殘羹剩飯,跑出去扔在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乾草緊跟其後,口裡念著『魔鬼出來,魔鬼出來』,讓乾草和魔女一起燒成灰燼。孩子們則同時在一旁放起爆竹,意味著惡魔已去,吉祥的新年來到」。
此外,郭沫若在1919年1月給父母的家書中還為我們描述了日本人過年的習俗,「日人過年,家家都舂餅。餅即年糕。不用磨,用臼舂。不包不裹,不放糖。食時先用火烤。烤後和以砂糖或洗沙。不然則用豆油湯煮,更下些小菜。如此名為『雜煮』。頗有肉湯元之味。男最喜吃。舂餅是一門生意,有舂餅的匠人。主家於數日前定請。匠人來時,三五成隊,自抬鍋灶甑桶臼杵。挨門挨戶,下灶開火。隨煮隨舂。舂時口裡唱歌。一唱數和,殊覺鬧熱。日人過年,不貼門錢,不貼對子,門前兩旁,豎立松竹,大約是取長青之意。門上掛草縺。千金萬吊,意不可解。」
新年快到了,各種吃的、玩的、看的、用的都將火紅亮堂、熱鬧光鮮,但別忘了老舍的叮囑:「咱們都沉思一會兒,想想在過去的一年中都做了些什麼,和做得好不好。假若我們能在過年的時候責備自己一頓,或者倒比理直氣壯地接受吉利話兒更有益處吧!」
作者:宮 立,系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