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紀自幼受書香世家薰陶,先後被李鳳公、盧振寰、謝稚柳三位名師納為入室弟子,專攻工筆花鳥,繪畫藝術成就卓著,在業界有「梁荔枝」的美譽。
梁紀在工筆花鳥世界中,對嶺南佳果荔枝最為喜愛。他筆下的荔枝栩栩如生,令觀者垂涎,恨不得馬上摘下來吃上一口。梁紀的「工筆重彩」,技法傳統,功夫深厚,表達真實,給人平實、安詳之感受。
梁紀:生於1926年3月,別名方綱,廣東佛山人。擅長中國畫。曾任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美術指導、副所長。作品有《竹溪雙鴨》、《薄膜育秧》、《孔雀紫荊》等。
「我學畫並非科班出身,
除受家學影響、
自身勤奮外,
全靠名師指導。」
已故畫家梁紀是梁園創始人之一梁九圖的曾侄孫,幼時常到梁園玩耍,聽長輩吟詩論畫;其父梁彰善是佛山大興銀珠店的經理,閒時喜歡種蘭畫畫。梁紀耳濡目染,三歲便學著在地上塗鴉了。
到了上學年齡,父親見他臨摹公仔紙的二十四孝圖畫得似模似樣,但語重心長地說:」你立志畫畫我不反對,但你要知道,古時很多畫家都是餓死的,要當畫家就要挨得窮,還要找個好老師,先工後意,打好基礎。「
梁紀銘記於心,一邊在書塾讀書,一邊學畫。14歲那年,梁紀將他畫的《雙雞圖》拿到佛山的字畫店」瀚香樓「裝裱,不想被人以10元的價格買走了,而當地一名老前輩,居廉學生鄭古珍畫的畫才賣了5元。梁紀從中看到了希望,將首次賣畫所得買了紙張筆墨,立志要當一名好畫家。
然而,戰爭擊碎了梁紀的夢想,淪陷後的佛山百業調零,餓殍遍野,他父親經營的銀珠店也倒閉了。為供養父母,年僅16歲的梁紀隻身逃到廣西柳州謀生,抗戰勝利後,又回到廣州一間店鋪打工。
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無論再累,他始終沒有放下畫筆。每晚店鋪打烊後,別人去逛街、打牌、上茶樓,他卻挑燈自學,臨摹古畫、寫生,畫到凌晨一兩點鐘。
一天,李鳳公在廣州文德路有名的字畫店「雲林閣」看到梁紀送去裝裱的花鳥畫富麗工緻、筆法不凡,不禁叫好,並立意收他為徒。梁紀聞訊而憂無學費可繳,李鳳公則回信:「既然我喜歡你,還講什麼錢呢!」
自此,梁紀拜在李鳳公門下,常請恩師評改習作,李對他的不足逐一指出,言傳身教,親如子侄。1950年,李鳳公到香港定居,臨行前將梁紀推薦給北宗山水畫大師盧振寰做學生,畫技進一步提高。
隨後,梁紀又經書法家李天馬引薦,拜著名國畫家謝稚柳為師。梁紀常雲信請教謝老,謝老每到廣州,梁紀都要帶上畫作登門請教,聆聽教誨,受益良多。
」在眾名師指導下,
我的繪畫技法及繪畫理論不斷提高,
在如何博採各家所長上我受到很大啟迪。「
1956年,梁紀」三十而立「:工筆花鳥畫佳作《竹下雙雞》入選全國國畫展;作品《百合花》入選華南青年美展,並獲三等獎,被選送參加當年的全國美展。
自此,梁紀擅長工筆花鳥畫之名不脛而走,每年均有佳作入選全國、全省展覽。
」畫畫一定要有寫生基礎,
要運用傳統技法寫現代的景物。
傳統技法得力於臨摹古畫,
而對物象的準確表現全靠
長期對自然景物的細緻觀察。
熟練傳統技法、
準確掌握景物的自然生態,
才能創作出高格調的作品。「
梁紀還是新中國廣東工藝美術的開拓者之一。1957年,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梁紀被任命為研究所的美術指導,進而擔任研究所的副所長。他看到當時的廣繡較為俗氣,大膽革新,將工筆畫技法融入廣繡設計,實現以畫入繡,使廣繡題材更豐富,形式更多樣,讓廣繡作品享譽中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