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過去了那麼久,為什麼還要療愈童年創傷?

2019-11-07     暖心理

童年已經過去那麼久了,我不覺得也不相信它會對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我今年已經39歲了,還找不到合適的伴侶……

我一直沒有孩子,跟童年有什麼關係……

我不覺得童年對我有什麼影響,如果我的先生能夠改變,什麼都聽我的,那我就沒有問題了……

我知道,這些想法非常真實,同時我也好奇,是什麼原因讓說出這些話的人開始看心理學相關書籍,學習心理學知識呢?是什麼讓他們走進諮詢室?

有一位在大學做體育老師的女性來訪者,身材非常好,她前來諮詢是因為無法建立戀愛關係。隨著諮詢的推進,我發現她找的男朋友都是異地的,而且剛開始的時候關係都不錯,但過一段時間想要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就會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分手。

後來我了解到,這位女性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去世了,她的母親沒有再婚,而是一個人把她養大。她潛意識中沒辦法建立戀愛關係,是因為她覺得如果建立了親密關係,會非常對不起媽媽,會產生非常深的負罪感,好像把媽媽拋棄了一樣。

她的媽媽並不理解她的內心世界,經常責怪她這麼大年紀還不結婚,但是同時,每當她出去約會的時候,媽媽的臉色會變得非常不好看,而且對她的戀愛對象很苛刻。她感到自己進退兩難、舉步維艱,於是開啟了自我療愈之旅。

經過很長時間的療愈,這位女性來訪者現在已經結婚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她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向前走,越來越能發現自己內在的力量和主見,帶著自己的力量和困惑前行。

01

療愈是為了我們自己

我們需要關注自己,因為從出生開始,我們就面臨著巨大的分離和喪失。

(1)療愈是為了我們的生活

一位男性來訪者經常做一個夢,夢到門口有一個穿白大褂的醫生要帶他走。每當做這個夢的時候,他全身都是汗水,非常緊張和害怕。諮詢了一段時間後,他回家跟他的媽媽說起了這個夢。

媽媽告訴他,當年懷他的時候,因為他是超生,所以工作單位的人三番五次要求媽媽去醫院做流產。機緣巧合的是,兩次去醫院都因為停電沒有做成流產,於是他被生了下來。儘管如此,當時那種生命要被剝奪的恐懼,卻深深地印在了細胞、肌肉甚至是骨頭裡,以致這個創傷一直影響至今。

家族史中會留有集體情緒的印記,這些印記在家族中傳承,由此可見,很多創傷並不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一些孩子在家庭中被忽略,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幼年時遭受性侵,童年被寄養或者家中兄弟姐妹被寄養,責罵和訓斥帶來的恐懼感、羞辱感和無力感,父母在教育過程中的鞭打,在學校被孤立、邊緣化、被嘲笑帶來的孤獨感等,都會對我們的生活和情感造成不好的影響,需要我們去療愈。

但這些創傷並不是我們造成的,憑什麼讓我們去療愈呢?

其實,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功能的,所有的苦難都是有資源的,所有的存在都是有當時的合理性和適應性的。現在的生活是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生活更自在、更舒適,讓我們在人世間行走的時候更輕鬆自如一些,就需要做一些努力,為自己負起責任。

(2)療愈是為了我們的感情

一位女性來訪者總對先生不滿意,認為先生總是不配合自己,總是不能很快地達成自己的心愿,不夠愛自己,對自己不夠用心。他們在婚後,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孩子,來訪者不滿意先生總是不著急看醫生,而是一直拖延,因為她想快點要一個孩子,畢竟年齡也不小了。

後來,隨著諮詢的深入,我了解了她的成長經歷、家族史、價值觀、內在信念和行為模式後,問她:「你感覺自己跟你先生之間是什麼關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皇上和公公的關係。」說完後,她愣在那裡,一二分鐘後才開始說道:「我從來沒有想過這部分,當我說出我們的關係時,我被自己嚇到了。」我又問她:「在你心裡的另外一部分,你想做的是什麼呢?」她回答:「我想做皇后,我想做一個女人,我不想那麼累。」

這次諮詢之後,她做了很多反思,下一次諮詢的時候,她告訴我:「楊老師,您的這個問題突然讓我意識到,我為什麼一直以來那麼辛苦,還總認為周圍的人不給力,我現在知道了我的先生是多麼愛我。」

這位來訪者需要一個人去配合她,她的先生就用這樣的方式去配合了她。當她把這部分從潛意識層面拉到意識層面後,夫妻關係發生了變化,開始變得親密;先生也很快去醫院治好了身體,她也懷上了孩子,現在生活得很幸福。

02

療愈是為了我們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願意開啟自己的成長和療愈之路,但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有很多需要調整的行為時,會非常焦慮,並產生很大的動機想要去調整孩子的不良行為。這或許是非常好的契機——走進諮詢室,開啟自我療愈之路。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我們成人重新建立秩序的開端。很多父母開始自我療愈後發現,原來那麼討厭自己的孩子,現在看來是那麼愛自己。孩子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厭學、逃學、強迫、身體疾病等,提醒父母去關愛自己和自我療愈。

當父母發現這一點後,親子關係就自然而然地變好了。當父母能夠關心和關注自己的時候,孩子也可以開始做自己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向外探索以及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

在很多青少年個案中我們發現,孩子在無意識地完成父母的渴望和期待。例如,一個男孩子不想上學,這可能是源於他的父親小時候不想上學,但父親的父母非常嚴厲,用打罵和訓斥的方式逼迫父親去上學。小男孩也不去上學,還戰勝了自己的父親,他用這種方式來滿足父親的內在需求。這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如此。

小男孩的父親通過空椅子技術,向他想像中的父母表達了害怕、恐懼、不滿和怨恨後,化解了這部分創傷。當父親從另外的角度和層面,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對他的愛和擔心後,那一刻,他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感,跟父母之間的距離拉得非常近,同時,他也在內心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並且允許自己的孩子不上學。當他跟孩子做了感受層面的溝通後,孩子流下了眼淚,第二天就去上學了,並且再也沒出現不去上學的情況。

在諮詢室里會出現很多神奇的事情,這些事情雖然看起來神奇,但實際上有其內在的連接和關係。

03

療愈是為了我們的父母

對父母的情緒和感受是我們所有情緒和感受的來源。我們對父母的感情包含喜、怒、哀、樂、悲、驚、恐,尤其是我們中國文化講究孝道,我們不太能夠允許自己表達對父母的不滿、抱怨和怨恨,而是提倡忠孝、愛和感恩。但是,內心不允許表達的情緒不代表不存在,而是被我們壓抑了。

不允許表達的情緒是不被滿足的需求和渴望,如果不能在父母那裡獲得,就要從伴侶、朋友、同事、領導那裡去獲得,甚至從孩子那裡索取。這是很糟糕的情況,因為這樣會讓孩子不能做自己,而是為父母的情緒和感受負責,於是,孩子的學習就變成了第二任務,這是很多孩子學習動力不足的深層原因。

對父母的情緒不被允許表達,會使我們對父母陽奉陰違,在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不想去靠近,最常見的就是不願意回家和給父母打電話。最遺憾的是,當父母生了重病或離開我們後,內心那部分愛和感恩會將我們淹沒,讓我們痛恨自己為何當初沒有好好地愛父母,甚至抱恨一輩子,直到生命的終結。

如果我們可以早一些開啟自我療愈,就會知道如何跟父母相處,對父母產生更多的感恩,從而減少很多遺憾,父母也會在有生之年享受天倫之樂。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我們可以探索自己的動力和意願,設立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這也是開啟自我療愈之旅的動力和意願。

作者:楊曉君 來源:開森心理

暖心理與賢宇法師聯合開展第二期「微光計劃」行動,如果您希望進行心理諮詢,但家庭 經濟方面困難或者無經濟來源等,我們將為您承擔諮詢費用,可加微信18801089848 聯繫我們~

搜索微信小程序 暖心理 開始此刻的減壓療愈吧~我在那裡等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YO2Vm4BMH2_cNUgjT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