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中,科威特支持伊拉克還是伊朗?

2019-07-05     獨行客地圖帝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東東部(伊拉克以東,以區別於中東西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爆發了三場大規模戰爭:1980年至1988年的兩伊戰爭、1990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這幾場戰爭有三個主角:伊拉克、伊朗、美國(為首)。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圍觀」的「吃瓜群眾」,這就是科威特。

兩伊戰爭的主戰場,以及伊拉克戰爭的主戰場,就在科威特家門口。而海灣戰爭的起因就是伊拉克吞併了科威特。

有人說烏克蘭的悲劇在於「離上帝太遠,離俄羅斯太近」。科威特何嘗不是如此,距離伊拉克、伊朗實在是太近了。而科威特的南部鄰國,則是同樣會折騰的沙特。

科威特位於波斯灣北部的西側,面積1.7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290公里。科威特北鄰伊拉克,隔著不長的海岸線,與伊朗憑水相望。伊拉克並不願意承認1961年6月獨立的科威特是個國家,他們的理由是:伊拉克脫胎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巴斯拉省,而科威特隸屬於巴斯拉省,所以,科威特理應成為伊拉克的一部分。

伊拉克要吞併科威特,並不是薩達姆的心血來潮。科威特的海岸線對伊拉克來說,實在太「可惡了」。伊拉克作為一個石油輸出大國,海岸線竟然只有60公里。而這60公里海岸線,也被科威特給擠兌的幾乎沒剩多少「有效」海岸線,以至於伊拉克連個像樣的港口都沒有。

圖-伊拉克

另外,科威特面積小,但石油資源竟高達140億噸,而面積43.8萬平方公里的伊拉克,石油資源不過約218億噸。伊拉克認為如果吞併科威特,這140億噸石油,就是白花花的銀子。不過在八十年代初,伊拉克對外的主要矛盾是伊朗的恩怨。支持伊拉克打伊朗的國家,除了美國,還有科威特。

科威特認為自己和伊拉克怎麼說也是阿拉伯兄弟,伊拉克需要金錢,科威特就提供大把金錢。科威特站在伊拉克這邊,嚴重激怒了伊朗。伊朗與伊拉克在戰場上僵持,但依然有能力騰出手來,對付科威特這樣的小國。科威特是個純粹的賣油國,油輪必須出波斯灣,伊朗就在海灣上封鎖了科威特油輪的通道。這還算輕的,伊朗的炮火有時直接對準了科威特的油輪……

因為支持伊拉克,科威特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兩伊戰爭之前,科威特是伊拉克與伊朗重要的出口轉運港。而被伊朗「修理」後,科威特的這個功能,被阿聯取代,少賺了很多過路費。

科威特為伊拉克付出這麼多,伊拉克無動於衷,他們始終認為伊拉克應該吞併科威特。野心膨脹到極點的薩達姆想拿下科威特的石油,進而掌握世界石油開採與出口的主導權。結果呢,伊拉克被美國打成「嚴重內傷」,不過伊拉克至少還有個國家的樣子。最倒霉的還是科威特,被伊拉克吞併期間,科威特每天的損失高達1.2億美元,這可是九十年代初的購買力。而當伊拉克被迫撤軍後,也沒忘把科威特推下懸崖。科威特有1080口高產的油井,被伊軍放火點燃了其中的737口。另外,科威特的三座煉油廠,也被伊拉克破壞的幾乎不能使用了。

薩達姆的態度非常明確:我得不到的,那就毀掉!誰也別想得到。七百多口油井燒了一年多才被撲滅,科威特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至少320億美元。這沒有包括科威特為此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

從1990年至2003年,這十幾年間,伊拉克被美國制裁的幾乎喪了元氣,並沒有能力再吞併科威特。但是,科威特並不敢保證有朝一日,伊拉克恢復元氣,再拿科威特開刀。所以,科威特是希望薩達姆早點下課的。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科威特基本上置身於戰事之外。伊拉克被美國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已不會對科威特的生存產生太大威脅。直到2006年,科威特心中的魔鬼——薩達姆被處死。你可以想見,當薩達姆被絞死的時候,科威特的復仇感有多麼的強烈!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TxJ82wBJleJMoPMax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