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博物館中的整座徽式建築,源於97年一場現實版「飛屋環遊記」

2019-11-21     手望Sowarm

​…

美國波士頓北郊的塞勒姆鎮(Salem)上有一座名為Peabody Essex Museum(簡稱PEM)的展館,它是美國歷史最悠久且持續經營至今的一座博物館。然而館內最主要的收藏,卻是來自亞洲的藝術品。

所有到PEM的參觀者,都能在館內看到一個小門入口處排起的長隊。門口掛著中國氣息滿滿的紅底墨字,上面寫著幾個高深莫測的中國書法。而門口的小哥一臉驕傲地舉著介紹冊告訴大家:「要額外交9美刀才能進來參觀喔!」

美國博物館中的整座徽式建築,源於97年一場現實版「飛屋環遊記」

Peabody Essex 博物館內場景

這個博物館中的神秘區域,每次只開放20個人進入,等所有人參觀完一圈才能進第二批。儘管如此,外面滿懷期待的老外還是絡繹不絕地排起長隊,只因為這是美國唯一一個能「原汁原味」感受神秘的古老中國的地方。

這就是PEM博物館中的蔭余堂(Yin Yu Tang House)——一座占地420平方米的中國徽式建築。這可不是什麼仿製品,它是從中國買下後「整遷」到美國的原汁原味清代建築。

安置好後的蔭余堂外牆

將一整棟古建拆分、局部編號、記錄好後再仔細地分成多達40個貨櫃漂洋過海,跨越半個地球重建復原。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現實版「飛屋環遊記」始於1997年,一直到2003年才完成工程開始對外開放。

前後耗時超過5年,斥資達到1.25億美元(合計8.7億人民幣)。蔭余堂的收藏工程為世界範圍內的古建築保護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更被譽為「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事件」。

這麼異想天開的一項傳奇工程是怎麼開始的?故事要從1996年的安徽黃山市說起。

美國博物館中的整座徽式建築,源於97年一場現實版「飛屋環遊記」

介紹蔭余堂的資料 作者Nancy Berliner(白鈴安)正是促成此事的美國學者

1996年,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黃村。一對陌生男女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小村落的寧靜,那正是來「看房」的美國學者白鈴安與她的中國助手王樹楷。

白鈴安與中國的淵源頗深,早在1970年代她就曾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學習中國藝術史。1985年首次到徽州旅行,她就被當地的徽派建築迷住了。

白牆黑瓦的乾淨色調,外部馬頭牆的獨特設計,內部木雕、磚雕、石雕的精緻結合……徽州建築中所蘊藏的中式美學、文化與藝術內核深深打動了這位中國藝術研究者。

徽派建築獨具特色的「馬頭牆」

結束遊學回到美國後,白鈴安成為了PEM博物館的中國藝術專家。而「將徽派建築的文化與藝術介紹到美國」,成了她念念不忘的一個夢想。一直到96年前後,機會終於來了。

當時「美國富達投資集團」旗下的基金會表示願意出資,讓白鈴安去尋找一棟具有代表性的徽式建築,並將其搬到美國來展出。聽聞這個消息,興奮的她馬上叫上助手飛到安徽尋找民居。

晚年一直在協助修繕故宮的美國學者Nancy Berliner(白鈴安)

按照相關規定,受保護的建築自然是不能買賣的。於是她與助手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走遍徽州的大街小巷尋找沒有被列入保護名單的精美古建。第一輪下來,挑出多達1000多座她認為很有價值的老房子。

再精挑細選,從1000多到600座,再到60座……最終她們定下來6座待選的徽派老房子。這些房子設計精妙,細節極致,都是不可多得的徽派建築精品。然而由於沒有被收錄入任何保護名錄,等待它們的只有在鄉鎮改造中被拆遷一途。

最終,蔭余堂的後人們達成了一致意見,同意將已經18年無人居住的祖宅以3萬美元的象徵性補貼,轉讓給博物館。與其最終迎來拆遷的結果,他們覺得換一個地方重建並永久保存,是更尊重祖先的一種做法。

PEM博物館收錄的蔭余堂黃氏後人可考族譜

就這樣,在1997年黃氏幾位後人最後祭拜了一遍祖先後,白鈴安帶領的小組開始對蔭余堂進行專業的拆解、記錄與編號。

面對這座四合五開間,有著多達16間臥室的400平米雙層大宅院,白鈴安請來專業的建築師傅慢慢進行拆解。他們需要給每一塊木頭、每一堵牆甚至每一塊磚做好測量及編號,記錄其組合方式以便後續的重建。

蔭余堂內所有的家具雜物,甚至連同院牆還有門口鋪設的麻石路板都被一併詳細記錄好後運輸到了美國。次年2月,多達40個標準國際貨櫃箱抵達了波士頓的碼頭——那是一整個蔭余堂的所有細節集合。

PEM博物館內展覽蔭余堂原封不動的內部陳設

面對突如其來的一棟中國建築,波士頓政府聽聞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與支持。為了方便這些古老建材的運輸,他們專門拓寬了博物館前的道路。而為了更好地展示這棟中式建築,當地甚至拆遷了附近的一片居民樓。

接下來的五年里,博物館請安徽的老匠人重建、翻修蔭余堂的建築;請中外建築學的專家一起完成這座古建築的工藝、設計及建築規範的研究;又請來文物界的學者歸類研究屋內發現的各種生活用品、信件、郵票、首飾等等……

一座在安徽普普通通的民居,被他們解析出了無比豐富的學術價值。PEM博物館為它做了一個精美的網站,名為:Yin Yu Tang, A Chinese Home。

美國博物館中的整座徽式建築,源於97年一場現實版「飛屋環遊記」

PEM博物館為蔭余堂設計的網站主頁

蔭余堂的背景地位、建築結構、裝飾工藝、內部物品以及保存過程都被詳細地記錄在冊,還有很多幫助理解中國建築結構的3D動圖、透視動圖、細節放大圖等等。從網站詳盡的內容可以看出博物館對於文化的尊重與用心,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對中國傳統榫卯結構的解析

2003年蔭余堂的重建及研究工作最終完成並在博物館剪彩對公眾開放,當天博物館就迎來了10000位參觀者。(由於每撥只能進20人的「死板」規定,當天實際上只有700人得以進入參觀)

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門生,中國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聞訊特意寫了一首短詩以示祝賀這一建築盛事。事實上,「重生」的蔭余堂也成了當地下至小學學生,上至建築學者認識中國、研究中國建築藝術最好的一個地方。

在蔭余堂中參觀的孩子

歷時整整六年的工程,很多人已經淡忘了當年在徽州走街串巷的白鈴安。而回過頭來看看當年她選出的6座珍貴古建,除了另一座同樣被富達投資集團旗下的基金會買下遷移重建的建築,其他4座都已化為歷史的煙塵消失無蹤。

古人說:「以人為鑑,可明得失。」PME博物館他們斥巨資看似「笨拙」的行為之後,得到的是極其豐厚的無價回報。而我們,是不是失去了一些什麼呢?

什麼是真正的熱愛,什麼是對文化藝術真正的尊重?我們回頭想想,其實費盡心機擠進了一萬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評定,或許真的還不如沉下心來做好一棟古建築的保護與研究吧。

參考文獻:

PEM博物館官網蔭余堂主頁:http://yinyutang.pem.org/

Bilibili視頻 《蔭余堂,波士頓 Peabody Essex博物館》

梁思成與林徽因幕後故事 《蔭余堂的故事》 文/雪冰

紐約時報中文網 《蔭余堂:外遷古建築保護的孤例》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PfHm24BMH2_cNUgj7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