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外國文學史

2020-03-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世紀80年代以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史已經成為學界深切關注的熱點話題。隨著社會情勢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對文學的認知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為了理清當下構建中國特色外國文學史的思路,進一步推動新時代的外國文學研究,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出現評價和闡釋新視角

  「在當下的中國,強調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史具有重要意義。」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蘇暉表示,構建中國特色外國文學史關涉外國文學史的「中國化」問題。這一問題隨著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強而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所謂外國文學史的中國化,是指中國學者撰寫外國文學史應形成獨特的結構體系和遴選標準。在這一過程中,要處理好主體性與開放性、選擇性與包容性之間的關係,既要充分發揮中國學者的主體意識,又要以開放的胸懷和兼收並蓄的態度反映外國文學的發展規律;既不能故步自封、自說自話,也不能盲目追隨、失去本位,而應通過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探索外國文學的發展規律,藉以發展本民族的文學和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德林表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正在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這就意味著我們既要以世界視野講好中國故事,也要以中國視角認識世界故事,從而推動文明互鑒,增強民族認同。在這個意義上,重構具有世界性、本土性、比較性、當下性等特徵的外國文學史,已成為我國外國文學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曾艷兵認為,今天,我們對外國文學作品的評價和闡釋有了新的視角、新的眼光、新的立場,乃至新的價值評判體系和研究方法,特別是少數族裔文學、女性文學、生態文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重新思考和撰寫外國文學史越來越有必要。

  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何寧提出,目前,我們在構建外國文學史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困難。一方面,外國文學史類別眾多,涵蓋面廣。一般而言,撰寫外國文學史需要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通力合作,而且撰寫的工作時間跨度長,這就使得組建起一支專家隊伍的難度較高,集中專家開展撰寫工作極為不易。另一方面,外國文學是一個不斷動態發展的領域,因此在研究外國文學史的過程中,一些觀點往往會不斷更新,對經典的認識也會不斷變化,這些都決定了外國文學史研究需要與當下的外國文學研究緊密聯繫,這樣的外國文學史研究才更具意義。

   創新文學史研究觀念

  「進入新世紀以來,外國文學史研究也站在了新的起點,重構外國文學史再次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徐德林認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史,應當把握一個前提,即重構並不等於內容重修。文學是審美的人學,既關乎文學經典,也涉及大眾藝術和文化,同時與音樂、哲學、美術也有著密切關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國文學教學和研究迅速發展,外國文學作品的讀者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因此,重構外國文學史既要為專業讀者和研究人員提供新的興趣點和學術增長點,也要注重為一般讀者提供閱讀指南,從而有效提高大眾的文學素養,增強民族文化活力。當然,正確認識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關係、中國文學史與外國文學史的關係、文學史與文學研究的關係,全面評價已有的外國文學史書寫模式,同樣可以助力我們重構外國文學史。

  蘇暉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外國文學史,第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研究外國作家和作品。第二,要努力破除西方中心論,打破以往東西方文學二分的模式,構建東西方文學一體化的外國文學史。這對於重新認識東方文學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地位、揭示世界文學發展的總體規律,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外國文學史》做出了成功嘗試。第三,應以中國文學發展史為參照系,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中觀照外國文學史,這樣才便於促進東西方文學、中外文學文化的交流與互鑒。第四,應堅守中國立場,對外國文學和文化進行大膽的質疑、反思和批判。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常常會不自覺地受所研究國家語言文化的薰染和影響,從而在思維上陷入對象國的文化模式中而不自知。中國學者應該努力克服這種思維上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原語種語境,從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視角出發,對外國文學作品予以解讀和評析。

  何寧表示,編寫外國文學史需要和研究外國文學結合起來。研究文學史應該建立在對文學本體的理解和批評的基礎上,這樣才能言之有物。與此同時,研究外國文學史需要對文學之外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等元素具有全面的認識和體察,關注外國文學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的複雜互動,從而在文學史的編寫過程中梳理出文學發展的真正內涵與特色。此外,外國文學史的研究者還需要具有創新的文學史研究觀念,相關研究要突破對文學作品和作家大而全的介紹評析,以問題為導向,關注文學現象,突出史論,這樣才能以史為鑑,促進當下文學創作和研究的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美娟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Imq7HABiuFnsJQVfLZ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