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日本人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為什麼戰後卻能長到一米七?

2019-10-29     鄉土

在中國民間,一直有小日本這樣的稱呼,這種稱呼絲毫不帶有任何侮辱性的成分,只是說明一個現象。務實的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發現了日本人的特性,個子矮。於是,在漢朝時候,就有了倭國的稱呼,倭字,從字面上看就是人委的意思,也可以看出,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很矮的。

這是一種地理因素導致的,因為日本國是一個島國,長久以來資源匱乏,國家閉塞,對於國民的身體以及人種優化,是沒有太多好處的,日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明白了人種進化的重要性,也就有了宋朝時到中國借種的故事。

在明治時期,據統計,日本男人的平均身高,在155cm左右,女性身高應該在140-150cm之間。在水滸傳中,武大郎身高不足五尺,被稱為三寸枯樹皮,但把武大郎放在日本,這樣的身高,甚至可以算成是高人。

明治皇帝進行明治維新是,也明顯感覺到了日本人的身高有辱國體,於是開始通過國家的引導,來為日本人拔高,而主要的方式,就是吃肉。增加日本人蛋白質的攝入量,來提高日本人的人均身高。但由於日本本身的物資匱乏,這種政策,並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

於是,從明治維新一直到抗戰勝利,日本人的身高並沒有大幅度提高,依舊在明治時期的平均水平上下徘徊。而長期的戰爭,尤其是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徹底崩潰,人們在飢餓線上掙扎,活著都是一個問題,何況是想要長高。

其實,日本人真正意義上的拔高就是在二戰之後,而他們必須要感謝的是美國人的幫助。

二戰結束後,日本被美國人獨自占領,雖然日本人恨美國人,但美國的援助下,日本經濟得到恢復,免於國家崩潰的危險。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日本人重新開始長高的步伐。

國家統一管理,借著美國的援助,日本大力進口肉類,奶類食品,並且在國內,大力發展畜牧業,這時候,日本人的口號是「每天一斤牛奶,振興一個民族」。於是,牛奶,肉類,魚類等高蛋白食品不斷地供應給日本的兒童和年輕人,這些食品,為日本兒童和年輕人,提供了大量身體所必須的營養元素,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人的體質。

日本政府在這方面投入相當大的精力,但這種改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如果按照明治以前,日本人平均身高155cm算起,明治皇帝及後續日本政府近一個世紀的努力下,日本人在二戰結束後,平均身高在160cm,而經過日本政府的有目的的長高運動,以及長達五十年無戰爭的外部環境雙重條件共同作用下,在2010年,日本人男人的平均身高,已經從160cm,長到了170cm,在世界排名29位。

日本人的長高之路,是很漫長的,如果從明治維新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一百五十年了,即使從二戰結束後算起,也有六十多年了。日本人用了一百多年時間,通過無數代人的努力,終於甩開了小日本的帽子,也可以算成是奇蹟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BbeFW4BMH2_cNUgSH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