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 | 家庭教育就是戰勝孩子嗎?

2021-03-04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 | 家庭教育就是戰勝孩子嗎?

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美國] 簡·尼爾森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王熙琳

在知道「怎樣做」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太多的父母和老師因為不了解人類行為的一些基本概念,而使用那些沒有長期有效結果的管教方法。

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和阿德勒密切合作,在阿德勒於1937年去世以後,他繼續發展了阿德勒心理學。

他寫作或與別人合著了大量的著作,幫助家長和老師們了解阿德勒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以改善他們在家裡和學校里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有一件事讓德雷克斯一直憂心忡忡,因為許多想把他的建議應用到孩子身上的家長和老師對一些基本概念並不理解, 這導致他們曲解了很多方法,並用這些方法來「贏了」孩子,而不是「贏得」孩子。

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也就是和善而堅定的方法,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這需要大人給予孩子大量的鼓勵,並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這兩種品格都非我們所感。 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誤解正面管教基本概念的一個例子,就是家長和老師們普遍會在使用「邏輯後果」時附加上羞辱,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孩子若不為自己的錯誤吃些苦頭,就不會得到教訓。

羞辱的確有可能會激發孩子做得更好,但對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造成多麼巨大的損傷呢?他們是否會變成「討好者」呢?是不是會認為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別人的認可呢?

又或者,他們是否雖然做得更好了,但卻因為害怕將來失敗而不再敢冒險呢?他們在大人的責備、羞辱和痛苦以及造成的失望中所得到的教訓是否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不自尊? 答案是肯定的。

《正面管教》

作者:[美國] 簡·尼爾森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月

-作者-

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冶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曾經擔任過10年的有關兒童發展的小學、大學心理諮詢教師。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眾多育兒及養育雜誌的顧問。

-朗讀者-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中國網小記者 | 王熙琳

座右銘: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點擊此連結進入「2月閱聽好聲音評選」投票通道進行投票!#記得關注我們,方便您儘早得知評選結果!

21天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跟著我們參加「21天打卡」活動,活動期間堅持打卡21天者,都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禮物噢!點擊連結了解參與方式~#21天打卡活動#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rvAXgB9wjdwRpvD16c.html